
简介镜洋镇土地面积88.6平方公里,共辖官口、长征、上店、红星、西边、东升、齐云、光荣、波兰、镜洋、洋尾、下施、玉埔、墩头、梨洋、浮山、东风18个行政村及官口1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万人,流动人口2.5万人。行政机构设在镜洋街,镇区面积1.3平方公里,区内建有综合市场、邮电大楼、中行大楼、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是镜洋镇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
沿革镜洋镇因四面环山,中间地平如境而名。1950年镜洋属东张区管辖。1958年东张撤区并乡,镜洋归上店乡政府。1958年十月,镜洋又并入东张镇人民公社。1961年5月,镜洋从东张人民公社分出,单独建立镜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称镜洋乡。1993年10月改乡为镇。
地理位置镜洋镇位于东经119°17',北纬25°46',土地面积88.6平方公里,地处福清市西北部,福厦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达11公里。北接闽候,直通福州,南连福清融侨经济开发区,直达厦门,西与东张镇交接,可通莆田市、永泰县。
环境镜洋镇地形上系一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东、北、西为丘陵、低山所环绕,东有齐云山,西有玉龙岩,海拔较高,中部为平原,福厦公路贯穿南北。镜洋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0℃以上,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毫米。境内有洋尾溪和十八重溪两条溪流。洋尾溪流经红星、官口、上店、波兰、光荣、齐云、磨石等村,汇入东张水库,为农田灌溉和福清市的生产生活水源之一。拥有百万方以上水库两座,分别是墓亭水库和十八重溪水库,十万方以上水库6个。
经济状况镜洋工业区创办于1993年,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现已开发3平方多公里。交通便利,福厦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离福泉高速公路福清出口处3公里,北距省城福州39公里,长乐国际机场45公里,东离松下港三万吨码头36公里。水电充足,日供水5000吨河10000吨的供水长各一座,10公里长的电力直供专线架设全区。11万伏输变电站通讯完备,建成7.2公里长的排污总管,区内建成“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邮、通路、闭路、排水、排污及土地平整)。今年我们按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的要求,正实施“东扩南拓”战略,重点拟建设1200亩园林式、生态型工业园区,做为镜洋工业区的中心区。镜洋镇工业区始终秉承服务至上的宗旨,以“企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坚持开明、守信、优质、高效的办事原则,全面推行“一条龙服务”、“全程代办制”、“跟踪落实制”、“定期回访制”、“一个窗口收费”等制度,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基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为客商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祥和文明、整洁优美的投资兴业环境。
2007年,镜洋镇工农业总产值59.2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7.7亿元,财政收入8680万元(不含外税),农民人均纯收入6799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项目145个,其中三资企业项目46个,内联企业项目43个,乡镇企业项目56个,总投资额近60亿元。主要产业有塑胶、沙滩鞋、食品、建材加工等。农业方面以种植业为主,以波兰-齐云商品粮基地和墩头-东风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为辐射,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镜洋镇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较快,商品流通比较活跃,福厦公路沿线的镜洋街、琯口街、光荣街是商品销售的主要集市。镜洋镇先后三次被评为福州市一流经济强镇,2005年跻身省50强乡镇排行榜第18位。
计生工作镜洋镇计生工作讲究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了“亲情工程”、“安居工程”、“幸福工程”、“保障工程”、“致富工程”、“成才工程”等计生“六大工程”,促进基层创先活动在“联”上互相推动,在“创”上狠下功夫,达到镇、村、小组整体推动的良好局面。
该镇情系“亲情工程”,把关心计生困难户生活问题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逢节日,镇村两级计生协会人员都到计生困难户嘘寒问暖,送慰问金和救济粮,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多渠道协助解决贫困计生户子女上学难问题,该镇适时推出“成才工程”。全镇3名大学生得到市人口计生局补助。该镇又通过企业赞助的方式,为20名中小学生提供每年4万元的学习费用;还在侨联帮助下,引导成立“陈森兴助学基金会”,帮助50多名计生户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年解决4万多元的学习费用。
同时,该镇充分发挥村级计生协会作用,主动配合村两委做好“保障工程”,先后对所有贫困计生户家庭调查摸底,以便使他们及时得到生活保障。全镇有40个计生户对象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有1302个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家庭免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
该镇为贯彻落实《关于扶持农村计划生育户发展生产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实施意见》,实施了“致富工程”。镇计生协会在组织力量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决定对10户计生困难户办理小额贴息贷款。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正在为他们办理有关手续。
为实施“安居工程”,经镇计生协会入户调查,已给10户二女户共发放了20万元的建房补助金,已有8户动建、2户已建成入住。
此外,为增强贫困母亲自身脱贫致富能力,扶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该镇努力实施“幸福工程”,以唤起全镇对计生贫困母亲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支持“幸福工程”。在镇“幸福工程”项目办、计生办、计生协会紧密配合下,全镇有22名贫困母亲受到扶持,其中有14名已经脱贫,有的已走上致富的道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