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山镇隶属东宁县管辖。位于县境南端,西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全镇总人口1.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8人。镇政府驻地老黑山村。老黑山镇辖16个村委会:信号村、黑瞎沟村、阳明村、上碱村、下碱村、太平沟村、和光村、二道沟村、奔楼头村、罗家店村、永红村、老黑山村、万宝湾村、西葳子村、南村、黄泥河村。
老黑山镇,因位于老黑山下得名。“老黑”,满语,汉译为“刀”,因山尖如刀状得名。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置绥芬厅,属由义社辖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7年隶属东宁县第二区。东北沦陷后,1934年改为第五区,设老黑山保,1939年改设老黑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老黑山区,1948年10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成立老黑山人民公社。1983年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改为老黑山镇。
老黑山镇辖区地处老爷岭山脉北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最高海拔798米,最低225米,地势东南向西北倾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镇辖区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65公顷,水面面积108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近几年由于实行封山育林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但风景秀美,空气清新,而且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主要矿藏有煤、石灰石、金、铜、石英石等。被称为“黑色金子”和“绿色银行”为主的煤炭资源和森林资源越来越人们重视和利用,成为老黑山人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老黑山镇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260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3.5,人均纯收入4365元,财政收入实现874万,比上年增长了30%和63%。全镇乡镇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作物烤烟是全镇重要的支柱产业,现有烟叶种植面积14000亩。几年来,全镇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扶持和鼓励烟叶生产,目前已建成老黑山村、南村、和光、太平沟、下碱、黑瞎沟、西崴子等为主的七个烤烟基地村,推广统育分植、地膜盖、药物抑芽等新技术16项,旧式烤房改造率达到90%。技术升级推进了质量跨越,全镇每年优质烟叶产量200万斤以上,实现总收入900万元,总产量占全县的1/4,是东宁县重要的烟叶生产基地。葵花籽成为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2005年发展到3万亩,预计收入两千四百万元,人均纯收入1900元。地载木耳总量达到4000万袋,总收入3000万元。
老黑山镇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上碱沟、九佛沟等山沟里,现探明储量17978万吨,辖区内共有煤矿33个,各矿占有量为10154万吨,有2961万吨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或其他原因尚没有动用,全镇年产原煤近200万吨,期储量和产量占全县60%以上。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千余人。煤炭除本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煤外,主要销往吉林省、东宁县供电厂、牡丹江等地。近几年煤炭价格偏高,平均单价为每吨180元,年可创产值36000余万元。石灰石、石英石、水晶石、大理石等矿种由于分布较偏远,交通不便,开采量不大,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二道沟片底子石英矿曾经是一个镇办企业,有矿工8人,露天开采,坑深近30米,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主要销往县硒铁厂,一部分销往一陶。九十年代中期企业亏损,将石英矿包给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