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斑点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病害名称:菊花斑点病

症状:初期叶面出现针头状褪绿或浅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后期中心呈灰白色,边缘紫褐色,具同心轮纹和褐色的小颗粒。叶片逐渐破碎枯死。

病原:菊花叶点霉。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微突出表皮,近球形或扁球形66.8 微米 -163.2 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孢子器内含胶粘物质,遇水孢子团溢出,3.6-7.7 微米 ×2.8-3.9 微米。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中靠风雨传播,一般秋冬季发病重,老叶比嫩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 开花后摘去病叶,集中病残体烧毁或耕翻深埋,选栽抗病品种或轮作,注意配比施肥,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② 发病初期喷50% 多菌灵500 倍液,或 50% 代森锌 600-800 倍液,75% 百菌清 600 倍液,每隔 10 天一次,连续 2-3 次。 ③ 试用烟熏剂(温室大棚),定植前用硫磺烟熏蒸消毒,每 1000 平方米用硫磺粉 250 克 、锯末 500 克 混合后,用红煤球点燃密闭一夜。在生长期每亩用 46% 百菌清烟熏剂 250 克,傍晚熏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