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观乡大观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中部,距嘉陵区城38公里,幅员面积1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91米。大观原名灵极观,始于明朝年间,乡辖大观坝、酸枣垭、蒋氏祠、灵水堰、蒲马院、何家沟、牛郎坝、戈家堰、彭氏镇、旧舍沟10个村,95个社。

大观乡每年“挤”出1万多元作为农民发展新项目的启动资金,仅牛郎坝村发展稻田养鱼一项,就使该村年人均增收100元。在大观,8个生猪基地年出栏肥猪2万头以上;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500多人,年劳务收入1600万元。
大观乡临水院村和尚坝有临水院,民国十八年《南充县志》载:“临水院在一立场南十里贾家坝,地名龙聚山,据乾隆五十七年(1792)碑云,创自唐世,明成化年重建”,现存右偏殿及正殿。
正殿、偏殿为木构穿斗式房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单檐歇山式顶,木结构抬梁式房架,脊高7.87米,面阔三开间11.88米,进深11.34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石砌素面台基,高0.4米。殿内用圆柱16根,无卷杀,属直柱造,平面柱位规整。明间四内柱呈“井”字状,高6.31米。前内柱直径47厘米,下施出地12厘米的石质素面覆盆式柱础。后内柱直径0.53米,下施出22厘米的石质素面长方体柱础。内柱间施顺袱串,明间草架侧样为八架椽屋对四椽袱前后乳袱答牵用四柱。
殿堂为彻上明造,蜀柱无驼峰,合木沓 、脊蜀柱两侧无叉手。椽柱高4.2米,柱径33厘米,下施出地27厘米高石质素面长方体柱础。前后撩檐枋距12.4米,阑额高25厘米,厚8厘米,出头为波浪纹。普柏枋高7.5厘米,厚26厘米。整体结构保存较完好。现为村小学使用,1984年作过维修,基本保留了原貌。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大观乡下村:
大观坝村
酸枣垭村
蒋氏祠村
灵水堰村
蒲马院村
何家沟村
牛郎坝村
弋家堰村
彭寺镇村
旧舍沟村
大观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922
男
4779
女
4143
家庭户户数
2467
家庭户总人口(总)
8886
家庭户男
4745
家庭户女
4141
0-14岁(总)
2149
0-14岁男
1167
0-14岁女
982
15-64岁(总)
5971
15-64岁男
3211
15-64岁女
2760
65岁及以上(总)
802
65岁及以上男
401
65岁及以上女
40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8838
2、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大观乡大观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的东部,距县城20公里,辖18个行政村80个村民组,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大观乡14253人。大观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之称,适宜早菜、西瓜、早玉米等早熟作物的种植。
2005年大观乡围绕经济发展这个大目标,壮大油桐、甘蔗、畜牧、林果、早菜五大产业,促进黄金开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1512”工程发展全乡经济。该乡党委、政府利用该乡的24个金矿点,积极打造“大观黄金”品牌;组织巩固好油桐、畜牧等本乡支柱产业。全乡已形成油桐林2万亩、甘蔗2000亩、板栗2000亩、西瓜1200亩,存栏牛马1万余头(匹)、黑山羊3500只,生猪1万头的发展规模。同时,乡政府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期,培训500余人。该乡退耕还林6254.4亩,封山育林33074.4亩,森林覆盖率达46.4%。乡党委、政府还多方筹措水泥51吨、工作经费1800元,帮助9个村修建防洪堤、蓄水池、村多功能活动室,争取到上级部门投入资金修建水窖,移动基站、乡政府职工综合楼等建设项目[1]。
该乡过去除了大观、纳上、团结三个村有省道312线公路穿境而过以外,其余的15个村不通公路,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全靠人挑马驮来完成,交通不便制约了该乡的经济发展,广大群众还处于温饱线下过日子。近10年来,该乡历届党委政府抓住“要致富先修路”这条主线,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和物资扶持,群众投工投劳,共挖通了15条进村公路,总长76·34公里,为该乡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两年,大观乡以公路网络为依托,结合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规划了农产品调整结构布局,在大观、上大观、纳上推广西瓜嫁接种植;在六门、者仁、纳岸、拉洋推广早熟玉米和辣椒种植;在里穴、岩里、大塘等村推广商品猪、商品牛和羊养殖业。目前,该乡人均粮食370余公斤,人均纯收入1295元,比修通村公路前分别增长48%和85%,交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