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坡旧城又名古电白郡遗址,位于高州市北25公里处的长坡镇旧城村,始建于南朝梁代大通(530),废于明代成化四年(1648),其间经历近千年。
历史记载
据《高州府志》记载:“梁大通中,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电白郡”,隋“开皇九年(589),省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其郡、县治均于旧城。唐贞观二十三年(650),高州治从高凉移治良德;大历十一年(776),高州治又从良德移治电白,从此,旧城从县、郡治升至为州治。元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为高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府治从旧城迁治茂名城。明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旧城迁治神电卫,旧城降为堡,又称电白堡。从此,旧城结束它为历代州、郡、县治的历史,成为茂名县辖下的一个乡。
历史地位
旧城北靠宝鸭山,南临石骨河,中为广阔的平原盆地,周边有环山围绕,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旧城布局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重,似呈正方形,外城边长400余米,内城边长200余米。内外两城之间,有一条防城壕沟环绕,沟宽30—100多米。在城墙中间,于东、南、西、北四面各开城门一个,门口宽10米,城墙用黄泥逐层筑制,层高10厘米,土层厚度5.5米。在夯土层外边,用青砖迭筑加固。内城墙厚度为25米,外城墙厚度为28米。在城墙四角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方,分别建筑有卫楼一座,成为较有规模和设施完善的古城。
历代对旧城都进行修缉加固,明清尤甚。据《高州府志》记载:“永乐七年,指挥俞林,甃以砖,计六百四十步,周围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为东西南北四门上各为楼。上段楼四十,角楼四窝,铺三十有二,”万历三年,又“于四城之外建敌楼十二座,以拒敌,开四孔以通乌铳。”万历七年,又把城墙“增高三尺,城面马路,装为阳桥,三尺五寸。”
清代顺治九年,“建明楼,每城一面,一十二座。”十四年,“重修城垣,四脚易砖以石,东西明楼重新鼎建。城池周围一千一百六十四丈,宽三丈,深一丈七尺。”天启年间,“因城环,重修复浚濠。池之深阔,倍于旧。”这样,由于旧城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并经过历代的频加修缉,使旧城从一个行政古城变成了军事要地。
旧城内外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地上保存的古建筑有冼太庙一座,冯宝公祠一座和古井两口。冼太庙为纪念冼夫人而建,冯宝公祠为纪念冼夫人丈夫冯宝而建。这两座庙宇均始建于隋,明清时代重修。古井的井口甚窄,井底遗留有古代汲水用的陶质容器。
陈仓米是旧城地下埋藏量最多的文物之一。据《高州府志》载:旧城“土人掘地,往往得窖,窖中有米,坚如石,煎汤服之,可治瘟疫。传为冼太陈仓米。”陈仓米集中分布在旧城冼太庙前面池塘的西南侧,散布于约750平方米的地下,离表土1.3米,厚度为30—100厘米。米粒呈黑色,似炭状,出土时搓之即碎,经水煲煮后坚硬如石。煮后水清,带有泥味,据说有药用价值。陈仓米清末期间被发现,至今已陆续被挖取1800多斤。
旧城地下出土的文物类型很多,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又有建筑构件,还有用于军事器械装摆的特种文物。如石雕插座较为奇特,此器物上部有插孔,颈部有双层覆莲纹,下身呈八角形,脚部大于身部,雕饰云纹。这是唐代用于武器架的石插座。瑞兽门砧是建筑构件之一,用于安装门槛的石构件。此器物呈怪兽头,往前伸出。颈部较长,呈稍弯状,上半有鳍条凸起,后部有横槽及圆孔,用于安放门槛及门板。
伴随各类文物出土的还有数量较多的城墙砖。城砖体形较大,砖身往往刻有文字,如“高州”、“长见太平年”等吉祥语或工匠姓名。
在城外北部的宝鸭山及南部的山坡上,因水土流失及建筑施工等原因,暴露出大量的陶瓷器物,年代从汉以来均有出土,其中以隋唐的为最多。这些文物,为研究广东的南部地区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旧城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