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源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疑源类(Acritarchs)是指亲缘关系不明的具有机质壁的单细胞微体化石;其内容比较庞杂,主要是不同门类的单细胞藻。可能包括一些沟鞭藻(无沟鞭藻类的鉴别特征)和绿藻等,绝大多数为飘浮类型。此类化石由一中央腔和包围它的单层或多层有机质壁组成,有抗酸、碱的能力。中央腔封闭或以孔、裂缝或破裂、圆形开口等方式与外部相通。其对称性、形态、结构和纹饰等变化不一,以球形体和刺状体为主,直径从十几微米至数百微米不等,通常小于 100微米。

美国学者W.R.埃维特于1963年提出这一术语,同年C.唐尼等人将疑源类化石按形态分为13个亚类。在地史上,此类化石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在古生代极为丰富,尤其繁盛于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晚古生代开始衰退,中、新生代时属种显著减少。它可作为判断古沉积环境的良好标志,古生代时几乎全为海相,中、新生代则以海相为主,淡水沉积中也有记录;在页岩、泥岩或泥灰岩等岩性中颇为富集。目前,它已成为孢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时代的确定、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和古生态的探讨等领域;尤其对石油的形成及勘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