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悫(1896~1976年),原名乃坤,别号捧丹,笔名普天,前山翠微村(今属珠海市)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1年曾参与刺杀清广州将军凤山而被通缉。1914年起在英国留学,翌年转赴美国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学习。民国7年(1918)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继人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1月回国,先后任岭南、复旦、光华等大学教授。同年5月任护法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兼孙中山秘书。民国11年(1922)香港海员罢工时,协助苏兆征办理与港英政府交涉事宜。同年冬,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从事外交工作,1923年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广东教育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后改任中山市政府参事。1925年4月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兼国际司司长复兼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民国14年(1925)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沪赴加拿大,出席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先后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讲学。1928年2月,归国复得蔡元培推荐,任上海市教育局长,致力于教育事业。民国18年(1929)后,韦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复旦、光华、暨南、大夏等大学教授。1931年1月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在上海租界,接办《译报》任总经理;创办《上海周报》,任总编辑,经常发表抗日时评。民国30年(1941)冬,经党安排,到苏北解放区工作,后任江淮大学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等职。民国32年(1943),由陈毅、张云逸介绍重新入党。民国37年(1948),奉中共中央华东局命在山东筹建华东大学,任校长。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兼高等教育处处长。9月,任“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主席团成员、常务委员,全国解放后,出席全国政协。10月,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1950年9月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字改革方面,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职务,负责主持日常事务,同时担任《中国语文》杂志社社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福建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韦悫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字改革事业,是个出色的学者。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扫盲活动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1979年在北京逝世。著有《教育是什么》、《新中国的教育》、《文字改革和汉字简化》等文章50多篇。1976年11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