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开国将领男,曾用名张延良,张心田。一九一五年生,山东省沂水县二区人,师范肄业。1938年7月入伍,8月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二支队独立连指导员、鲁中五地委(鲁东南)保卫局二科科长,代理局长,鲁中五地委社会部科长,鲁中公安局二科科长,一科科长,泰山专署公安局副局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泰山专署公安局局长、胶东行署西海专署公安局局长、烟台市公安局局长等职。解放后曾任华东边防局局长,福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建省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龙岩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2、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洪林[1][2],女,汉族,生于1960年3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兴华人才工程”法律文化团队学术负责人。
1982年9月~1986年6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2年9月~1995年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法律史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7年3月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攻读论文博士。
1986年7月~1996年6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制史教研室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6年6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998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2004年3月被评为教授,2003年7月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1986年在高校任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获得了很多荣誉。其中主要有2008年5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奖;2005年8月获广东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理工科大学法学专业“3+2”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8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2004年9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南光奖;1999、2006年两次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术兼职: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广州市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
1.中国法制史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3.中国刑法史
4.法学经典著作选读
5.婚姻家庭法
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法学
2.婚姻家庭法
代表性成果:
主持并完成了《面向21世纪的法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批准号为02JD8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研究任务项目);《中国加入WTO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批准号为GB0200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广东流动人口家庭暴力与建设社区预防机制的法律对策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主编和个人编著《中国法制史》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现代法学》、《中州学刊》、《宁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四川井盐生产中的合伙法律关系》、《清代四川盐井买卖契约》、《民国时代四川盐井租佃契约》等论文30多篇。
荣誉:
1. 2005年获广东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排名第二)。
2. 2005年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3. 2004年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南光奖”
4. 2002年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5. 2001年9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
6. 1999年9月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1946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正教授,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三等奖。现为省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学科负责人;物理化学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并被浙江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 教学方面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的综合与设计》,为研究生开设《化学动力学导论》、《微生物生长与发酵》、《热分析动力学》、《酶催化动力学》、《现代化学测试技术》、《溶剂萃取与离子交换》、《非平衡态热力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实践,获得初步成效,《物理化学》现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制作了物理化学课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设计性实验等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动手和动脑能力。编写了《热分析动力学》(副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1;《热分析仪器》合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该工作获得好评,被评为1998年度山东省优秀教师。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三等奖,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省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物理化学硕士点从1995年招生至今,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1人,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毕业3人。
二.科研方面
近年来一直从事生物热动力学和热化学的研究工作。生物热化学始于1989年,是我校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它涉及生命科学、药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生物热化学是采用热化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和合成药物分子的抑菌和促菌规律;揭示振荡的机理及规律;研究由微生物发酵获得的酶的催化机理、失活及激活机制。用量热法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促菌规律具有特色,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促菌定量化及热动力学函数与生物活性分子参数相关联,提出了促菌的理论模型;研究嗜油菌参与的微生物振荡体系、伯胺萃取酸的振荡体系和中药中活性分子参与的振荡体系,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实现了振荡的数学模型,揭示了振荡规律。另外还对生物催化和酶工程的理论,多价金属离子的水解,表面活性剂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多项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入选SCI 50多篇,分别发表在《Ther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Journal of Solution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m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中国药学杂志》等十几种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该工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