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淄博农场(张店)成立测候所(后改称气候站), 开始进行气象观测。1955年1月改为张店气象站。1959年1月改称淄博专区气象台。1961年改称淄博市气象服务台,1973年改称淄博市气象台。1976年4 月成立淄博市革命委员会气象局, 同年6 月与市地震办公室合并为淄博市革命委员会气象地震局。 1980年12月恢复淄博市气象局。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区县也分别在五、 六十年代相继建立气象站, 1977 年-1978年各站先后改建为气象地震局和气象局,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体系及行使政府职能的行业管理系统。五十年来,该市的气象事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气象机构不断完善,法规逐步健全,装备水平日益提高,积累了丰富的气象资料,为社会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障。
管理职权和机构设置淄博市气象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纪检监察室、业务科、产业科、气象台、人工防雹增雨办公室(市政府挂靠机构)等8 个职能科室。淄川、博山、周村、临淄、桓台、高青、沂源七个区县设有气象局,实行局站合一的管理体制。淄博市气象局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贯彻执行各种气象法规,按法规要求对参与与气象有关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监督。组织全市的气象服务工作,制作发布全市范围内的气象预报和警报,开发气候资源,开展气候预测。对各区县气象局进行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
基本业务基本业务工作内容 气象观测 气象预报 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 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工防雹增雨 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与检测 升空氢气球技术管理与服务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
业务现代化建设情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业务现代化已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市局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的预报业务流程已于99年4月1日建立;市局组建立了微机局域网;市局和各区(县)局均开通了公用数据分组交换网;省台-市台、市台-区县局建立了有线传输网;市台-区县局建立了无线传输网;购置了先进的711B型数字化测雨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建立了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为政府部门设置了微机服务终端。总之,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已建成以计算机网络和气象卫星应用为主的现代化探测、通信、预报和服务系统。
气象测报
淄博市辖国家基本站2个,国家一般站6个,其基本业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发报,定期编制气象报表。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科研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基本气象资料。观测的主要项目有: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雪深、雪压、蒸发、地温等,全市所有测站均承担重要天气报、降水量报等发报任务,国家基本站还承担向北京气象中心编发天气报任务和向省民航拍发航危报任务。全市所有测站均需编制地面气象报表。
气象预报
淄博市所属市气象台和各区(县)局均开展天气预报业务。市气象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制作淄博市的长、中、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部门提供所需的天气预报和气象资料;向有关单位提供以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服务;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向各区(县)局提供指导预报。各区(县)局以上级指导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本地天气特点,制作本区(县)的天气预报,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决策服务,公益服务和专业有偿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是气象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市气象局承担着主要农作物生育状况、土壤水分、自然物候等农气观测任务,开展作物适播期预报、冬小麦产量预报等工作;发布专题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和农事建议等服务材料,编发《气象旬报》和《墒情简报》。近年来,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小麦苗情,对加强小麦管理、准确预报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雹增雨
自70年代末,该市开始进行人工防雹增雨试验,1996年,此项工作纳入正常气象业务。市政府成立了人工防雹降雨工作领导小组,随之各区(县)也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区(县)气象局。该市人工防雹增雨以高炮作业为主。目前,全市共有“三七”高炮36门,分布在高青、桓台、淄川、沂源4区(县)的36个乡镇。人工防雹增雨工程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的公益事业。高炮增雨的投入产出比在1:14-1:28之间,防雹的投入产出比在1:25-1:40之间。以高青为例,未开展防雹工作之前,年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冰雹袭击,自96年开展防雹作业以来,虽多次出现冰雹天气形势,由于消雹及时,都未成灾。本世纪末,将建成覆盖全市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高炮总数达50门,作业受益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为了提高作业效果,将进一步完善以卫星云图接收、测雨雷达、闪电定位仪为主的天气监测系统和以高频电话、微机网络、分组数据交换网为骨干的通信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