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系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国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渊源于1956年创建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位于四川省德阳市,隶属于四川省建设厅。
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理事单位、四川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德合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部、建设部确定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0人,博士和硕士(含在读)占专任教师的41.3%,专业教师中具有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审计师、建造师、房地产评估师、咨询师的“双师型”教师占70.8%。
学院作为西南五省市区万人规模的、唯一独立设置的建筑类高职学院,校园环境优美,育人氛围浓郁,办学条件优良。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交通与市政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设备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体育教学部、实践教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成都校区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43个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教改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建筑结构、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了国家精品教材2本,四川省精品教材1本,国家和省级立项建设教材17门。
历经52年职业教育历程,学院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在“工学交替”中打造学生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秉承“诚信、敬业、务实、创新”的鲁班文化精神,学院培育的4万多莘莘学子多数已成为国家大中型建筑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学院与全国数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已成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响亮品牌。
层次:专科
在学校用人单位:
中铁一局、中铁二局、中铁五局、中铁十八局、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中建七局、中建六局、中建二局、中建八局、中水五局、中水七局、中国化建七公司、中煤建72处、中煤建68处、中机建设、中国华西、中油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天工、北京建工、北京城乡、北京城建、北京市政、上海宝冶、天津建工集团、重庆建工集团、新疆建工集团、云南建工集团、云南省公路局、深圳越众、深圳金众、AECOM 茂盛建设技术集团、中山五建、四川华西集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德阳科隆、宜宾拓展集团、宜宾正和集团等单位。
学院领导及教师简介:
吴泽:男, 1955年出生,教授,学院党委书记。1976年-1984年在四川省第十五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队长。1980年-198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1984-2001在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工作,先后担任专业科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2001年至今,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常务副院长、常务副书记、院长、书记,并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工程管理小组组长,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工程管理类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泽教授在长期的工作中,孜孜以求,勤奋进取,擅于管理,乐于育人,精于科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成果丰硕。
在2001至2008年,先后主持研究7项省部级课题: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建设部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教育部课题)、施工企业定额生成及快速报价系统(四川省2006年重点科技项目)、高职院校教师职后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工程造价》精品专业建设与研究(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等。其中,“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几年,先后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问题的探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的辩证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期)、高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4期))、高职院校实践型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等。
吴泽教授编著多部教材,主要有:《建筑经济》(专著、“十一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高等教育国家精品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08年第2版)、《建设工程监理》(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建筑企业管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12出版)、《工程建设监理概论》(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吴泽教授在管理、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荣获上级奖励:2004年人事部、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四川省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德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德阳市十佳校长”称号;2005年入选“第三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候选人;2005年四川省建设厅评为四川省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省、市、学会、学院的优秀教师、优秀科技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辉,男,1963年1月生,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专家,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德阳市科协副主席。
主讲课程: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设计
主要著述:
1.用计算机模拟桩——土体系振动试验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4年第四期;
2.大型结构分析中刚度矩阵二维变带宽优化存储和方程组的解法,《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4年第一期;
3.对钢吊车梁直角式突变支座应力集中系数的研究,《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第二期;
4.结构构件弹塑性非线性全过程试验方法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5年第二期;
5.建筑类高校工程结构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高等建筑教育》1994年第三期;
6.模拟爆炸冲击波对砖砌体轴压影响的快速加载试验方法研究,《实验科学与技术》第八期;
7.计算机模拟焊接结构疲劳试验方法研究,《实验科学与技术》第十四期;
8.均匀设计试验法在大型结构实验中的应用,《实验科学与技术》第十三期;
9.对用电阻片进行应变长期量测的研究,《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二十卷第四期;
10.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Ⅰ)——历史与研究进,《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11.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Ⅱ)——简化分析模型,《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2. 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Ⅲ)——考虑SSDI效应的结构抗震设计,《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13.考虑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后水平地震作用折减问题研究,《世界地震工程》第十六卷第一期;
14.A Study of Simplified Analysis Method of the Horizontal Seismic Action on Structure Considering SSDI Effects;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5.预制混凝土实心板结构性能比对试验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第二期;
16.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29卷总第112期;
17.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0卷总第113期;
18.钢筋混凝土柱、板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0卷总第114期;
19.基于地面地震反应输入的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0卷总第115期;
20.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3期总第161期;
21.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
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用指南》,第二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4.《建筑力学与结构》,主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5.《四川省工程建设统一用表》,第二主编,四川省建设厅制;
26.《土木工程结构》,主审,科学出版社。
科研成果:
1.直角式突变支座钢吊车梁疲劳性能研究,获联合国TIPS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排名第7位;
2.高精度微电脑测控器,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第1位;
3.电测百分表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第1位。
4.“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下含12个子课题)总课题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厅2005年科技攻关项目;
5.“楔型桩承载机理与施工工艺”课题(计划编号:04SGO31—002)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厅2004年科技攻关项目;
6.ISO9001:2000标准在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院级立项;
7.空间杆系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院级立项;
8.“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第4完成人,获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9.“四川省地方标准《节能建筑施工工艺规程》的研究与编制”课题负责人,建设厅立项。
胡兴福,男,1963生,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注册咨询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80年~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习;2000年~2004年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2003年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副处长、处长;2003年~2006年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木工程系主任、书记;现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分委员会成员、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专家、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特聘监督员、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
主讲课程: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设计
主要著述:
1.《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参编,1997年6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结构学习指导》,主编,1999年7月,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3.《建筑力学与结构知识》,主编,1999年7,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结构》,主编,2003年6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
5.《建筑结构》,副主编,2003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
6.《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主审,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
7.《建筑力学与结构》,主编,2004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8.《土木工程结构》,主编,2004年7月,科学出版社;
9.《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主审,2004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地基与基础》,主审,2003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建筑结构》,主编,2005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结构设计原理》,第一编著者,2005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
13.《工程建设监理概论》,主审,2005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14.《建筑工程基础》,主审,2005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15.《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主审,2005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混凝土结构施工》,主审,2005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17.《建筑力学与结构学习指导》,主审,2006年3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18.落地剪力墙厚度对大底盘双塔楼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
19.大底盘双塔楼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EI收录;
20.大底盘双塔楼结构刚度控制方法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一作者;
21.复合型裂纹扩展的最大塑性区尺度准则,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EI收录;
2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解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27期,第一作者;
23.某住宅楼墙体裂缝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施工技术》, 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24.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
25.工业建筑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
26.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必须处理好的六个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4期;
27.建工专业施工综合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28.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2期;
29.带转换层结构测向刚度计算的规范方法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主研,教育部国家级项目,已结题;
2. “四川省砌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课题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厅2005年科技攻关项目;
3. “高等职业教育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教育标准研究”,课题组组长,建设部项目,已结题;
4. “建设行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参研,教育部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课题;
5. “楔型桩承载机理与施工工艺”课题(计划编号:04SGO31—002),参研,四川省科技厅2004年科技攻关项目。
6.“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工程监理专业子课题组组长,院级立项课题,已结题。该课题获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7.“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级科研课题;
8.“德阳市新时期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建筑风格设计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德阳市重点科研课题;
9.“四川省地方标准《节能建筑施工工艺规程》的研究与编制”,主研,四川省省级课题。
周和荣,男,1953年12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学院调研员兼质控办主任,国家建筑施工一级项目经理、国家一级建造师(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四川德阳鼎华钢结构有限公司兼职项目经理,四川建大正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兼职监理工程师,四川省长城安全事务有限公司兼职安全评价师。
主讲课程: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监理概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概论。
主要著述:
1.“英国混凝土排水管标准与我国标准对比分析”,199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国家标准的商榷意见”,199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3.译文“英国标准BS5911:Part100:1988预制砼管及其附件规范”,1994-1995年,《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简讯》。
4.《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
5.《高层建筑施工》(十一五规划教材),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主编。
6.《建筑工程监理概论》(十一五规划教材),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著。
张道平,1963年12月生,副教授,学院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四川省建筑业协会人才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讲课程: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
主要著述及科研:
1.企业应在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中德职业教育德现状与未来》论文集。
2.四川省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参研。
林升乐,男,1952年生,师从林云勋、杨中慎先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授级编审。从教30余年,历任教员、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副编审、教授级编审;历任教务处副处长、副书记、处长、书记,校教育研究室主任,科研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执行主编。多次评为地厅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优秀主编”。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孔子研究学会会员、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国家教委中专语文课程组专家,参与起草、修改全国中职21世纪语文教学大纲,并受邀到全国主要省市宣讲。
林升乐教授级编审为人厚道,施教潜心,治学严谨,管理务实,科研竭力,成果丰硕。主要有:
专著2本:《建筑应用文写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编著2本:《物业管理应用文写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写作基础》(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主审4本:《物业管理公共关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物业应用文写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公共关系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公共关系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主编4本:《审美大辞典(第六部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创造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建筑应用文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建设类职业教育·语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副主编3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语文·上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语文·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逻辑与口才》(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参编11本:《世纪之交的探索与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职语文第三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职语言第三册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职语文第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职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实用口语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等等。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对课堂教学“十要”的辩证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期);《高等职业教育根雕教育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总474期);《高职院校选修课设置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期);《高校青年心理挫折及其对策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期);《适宜技术十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新区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方案设计审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课题制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4.10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11期);《论高职"双师型"队伍建构》(职业技术教育.2001.31期);等等。在其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关系泛论》(中州大学学报.2006.4期);《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2.1期);《“史”“学”交融“天人合一”·四川建院校大门设计审美透视》(四川建筑.2004.2期);《美国院校研究与我国高职院校研究之比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期);《简论文明院校创建的关系处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13卷);《德阳孔庙审美谈隅》(四川建筑.2002.3期);《学报文稿编辑加工中常见错误例论》(南昌高专学报.2007.3期);《中外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比较研究》(中州大学.2007.3期);等等。
创作并公开发表的诗歌、散文、小小说、纪实文学20余篇。
科研成果6项:《论新世纪教育理念及其对策》(获建设部教育成果一等奖,项目主持人,2000);《中专语文教学中七对关系的处理》(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成果一等奖,项目主持人,1999);《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获建设部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2002);《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研究》(获全国职教学会一等奖,项目主持人之一,2003);《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主要参研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项目主持人之一,已结题,正在申报评奖过程中.2007)。
杨魁,男,1964年10月生,硕士,副教授,科研处处长。
主讲课程: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材料、道路建筑材料、土建英语、大学实用英语
主要著述:
1.气—固相流态化理论分析,2004年6月,《新世纪水泥导报》,第一作者;
2.天然石材、环保石材,2004年4月,《四川建材》,独著;
3.建筑涂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2004年9月,《四川建筑》,独著;
4.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探索,2003年元月,《职业技术教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刊号ISSN1008-3219,独著;
5.高职学院科研课题制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3月,《职业技术教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刊号ISSN1008-3219,二人合作完成;
6.校园网在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2004年6月,《中国教育论坛》,二人合作完成;
7.产学研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8月,《中华教育与教学》,第一作者。
8.《建筑材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元月,参编。
科研成果:
1. “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参研;
2.“德阳市创办本科院校的可行性研究”,参研;
3.“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课题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三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参研;
4.“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科研工作,参研。
秦永高,男,1967年2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教育质量控制办公室主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主讲课程:建筑材料、公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
主要著述:
1.《材料性能测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参编;
2.《建筑材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主编;
3.《袖珍建筑工程造价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参编;
4.《建筑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参编。
韩志敏,男,1956年11月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
主讲课程:建筑施工工艺、施工组织与管理
主要著述:《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参编。
刘长坤,男,1965年5月生,在读博士,副教授,实践教学与培训处处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主讲课程:建筑材料、公路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材料
主要著述:
1.特细砂混凝土分层的原因分析与防止措施,《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2.纳米TiO2+SiO2改性外墙涂料的耐候性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纳米TiO2改性内墙乳胶漆降解甲醛的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A型虹吸式过滤器的设计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B型虹吸式过滤器的设计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王陵茜,女,1968年11月生,在读硕士,副教授,图书信息中心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全国监理工程师,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四川正信监理公司总监。
主讲课程:建筑材料、工程材料、道路建材
主要著述:
1.C5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运用,《四川建筑》,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
2.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独著;
3.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分层次教学实践,《中国教育与教学》,2004年第8期,独著;
4.《土木工程材料》,科学出版社,参编,2004年7月;
5.《建筑材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编,2004年8月;
6.《建筑材料》,上海交大出版社, 主编,计划在2006年出版;
7.《工程材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2006年底出版;
8.《试验员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四川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底出版。
科研成果:
1.《四川省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参研。
2.《高效混凝土及砂浆防水剂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刘忠:男,九三学社成员,1968年生,博士后,研究员,1990年四川大学毕业,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6年在中国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和开发工作,2004-2006年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担任正处级调研员。现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主任、智能计算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重庆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第六届德阳市人大代表。
刘忠博士长期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1994年-2007年期间,先后主持参加了航空工业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第二期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德阳市2006年度第二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企业信息化中资金流管理系统研究、恩威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项目、黑龙江龙煤集团信息化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国资委信息化建设项目等课题。
近年,刘忠博士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
一个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软件GAS的实现(《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8月)、基于DIXON 结式的聚筛法的自动化软件GAS(《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年4月.EI)、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与设计研究(《会计之友》2004年8月)、ERPII研究及行业应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9月)、晋商文化与公司外部治理(《第十届中国财务学年会》2004年12月)、An intelligent hybrid algorithm for solving non-linear polynomial systems(《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2004. PartII.SCI)、国资监管与会计信息化(《会计之友》2005年11月)、几何约束求解中分离图完备的充要条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年1月.EI)、区域工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月)、Hardware-software Partitioning of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s Using Hopfield Neural Networks (《NeuroComputing》2006年7月.EISCI)等。
“基于DIXON结式的聚筛法的软件实现”得到了中科院张景中院士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算法研究中的重大进展”。“企业信息化中资金流管理系统的研究”首次针对医药行业的ERPII系统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任黑龙江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调研员期间,积极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全面负责省国资委及其下属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当前刘忠博士致力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吴明军,男,1963年8月生,在读博士生,教授,土木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主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结构
主要著述:
1.《工程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11月,副主编;
2.《建筑力学学习指导》,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主编;
3.《土木工程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副主编;
4.《建筑结构实训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副主编;
5.《土木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6.《道路工程力学》(下册),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主编;
7.创新思维的本质、机制、方法和条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独著。
科研成果:
1.“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负责课题子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基于ISO9000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参研;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唐国琪:教授,女,1955年生,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1976—1986年在中国水电七局子弟校高级中学、教育处、宣传部、党校工作,1987—1990年在乐山市委党校、乐山市委组织部工作,1991—1992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工作,1993---2007年在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现任四川省高校哲学学科常务理事。
唐国琪教授30余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长期潜心教学与学术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深厚的理论功底与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专长哲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及唯物辨证法学术研究并表现突出。
近年来,唐国琪教授在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有:
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10月)、关于高职教育的困境思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专辑2005年10月)、试论科学技术真善美的辨证统一(《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4月)、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领域短期行为的哲学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5月)、生态消费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6月)、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9月)、法与情的辨证统一(《人大论坛》2003年11月)、关于两课教育的文化内涵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 月)、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忧思及提高切入点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月)、试论人文精神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研究》天津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8月)、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主客观原因分析(《职业教育研究》天津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6月)、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思想的内涵地位及哲学思想(《湖湘论坛》2007年8月)、哲学人文精神教育:高职不可缺失的教育内容(《职业教育研究》天津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月)等。
近年来,唐国琪教授在教学实践中所担任主要课程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上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好评,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教学威信。由于唐教授教学作风严谨、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院、系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张若美,男,1965年8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施工教研室主任。
主讲课程: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主要著述及科研:
1.《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主编;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主编;
3.《工程建设监理概论》,主编;
4.《砼结构施工》,主编;
5.《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主编;
6.《施工员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主编;
7.《工程建设管理概论》主审;
8.四川省施工工艺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子课题首席专家。
李兴奎,男,1964年10月生,在读硕士,副教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实验室主任,
主讲课程:建筑材料、建材实验、公路建筑材料、施工项目管理
主要著述及科研:
1.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综合配套应用技术要点初探,《江苏建材》,2004年2月,独著;
2.高强混凝土用减水剂品种与用量的选择,《江苏建材》,2004年2月,第一作者;
3.整体组合出钢槽砖的研制与应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增刊,第一作者;
4.浅论矿物掺合料对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的影响,《四川建筑》,2004年1月,第三作者;
5.《四川省地面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参研。
陈孝友,男,1965年4月生,硕士,副教授,全国监理注册工程师。
主讲课程:力学与结构、土木工程力学
主要著述:
1.电容法测液体高度和浓度实验,《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19卷,第1期;
2.用旋光仪测量透明混合液体的体积浓度,《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19卷,第3期。
陈开凤,女,1970年12月生,硕士,副教授。
主讲课程:土木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理论力学、水力学
主要著述:
1.《厚壁T形柱最不利荷载角研究》,四川建筑研究;
2.《厚壁T形柱延性性能分析》,四川建筑研究;
3.《厚壁异形柱最不利荷载角研究》,建筑结构。
冯智安,男,1948年4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
主讲课程:土木工程力学、建筑力学与结构。
林文剑,男,1971年9月生,在读硕士,副教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四川省建大正信工程建设监理公司项目总监。
主讲课程: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质量与安全管理、监理概论、资料管理、土木工程质量控制。
主要著述:
1.浅议常见的混凝土质量病害的原因与防治,《安徽建筑》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
2.浅析大规格地砖的铺贴技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第3A期,第二作者;
3.浅谈监理单位如何实施施工阶段安全监理,《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第4A期,第一作者;
4.聚乙烯给水管道安装技术,《建筑技术开发》2004年第8期,独著;
5.我国建设监理现状及相关对策研究,《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9期,第一作者;
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参编;
7.《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参编。
科研成果:
1.独立研究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名称:无铆螺钉纱窗;专利号:ZL200420060493.X),并已推广应用;
2.独立研究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名称:型材(纱窗梃);专利号:ZL200430051731.6),并已推广应用。
3.四川省地方标准《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参研。
孟小鸣,女,1966年8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主讲课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建设监理概论、程质量验收。
主要著述:
1.《工程合同管理》,副主编,科学出版社;
2. 四川省施工工艺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参研;
3. 四川省施工工艺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参研。
邵力群,男,1955年8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主讲课程:建筑结构。
主要著述:
1.德阳地区楔形灌注桩设计探讨,《建筑结构》1993年第10期;
2.罗江狮丰苑工程控制地基沉降的方法,合著,《岩土工程界》2004年第7期;
3.楔形桩的承载力,合著,《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第11期。
科研成果:
1.四川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课题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厅2005年科技攻关项目;
2.楔型桩承载机理与施工工艺”课题(计划编号:04SGO31—002),主研,省科技厅2004年科技攻关项目。
赵朝前,男,1966年8月生,在读硕士,副教授。
主讲课程:土木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主要著述:
1.《力学计量》,计量出版社 2004年3月,主编;
2.《建筑材料质量检验》,计量出版社 2006年1月,参编;
3.精密衡量公式中正负号的具体选择,《当代职校生》;
4.变量相关条件下可靠指标β的计算,《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8月,第4卷;
5.后张梁钢束预应力损失,《兰州铁道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