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迁(700~790年),高要县人。性格沉着刚毅,自信心强。12岁时出家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被六祖慧能收为弟子。慧能圆寂时,尚未受具足戒,遂往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拜同门人行思和尚为师,深得器重。不久,受命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参学于怀让禅师。经一番锻炼,又回静居寺。后来,得行思付法。唐天宝初年(742年),离开静居寺,受请主持湖南衡山南寺。寺东有大石,平坦如台,在石上结庵而居,因此,被人称为“石头和尚”。唐广德二年(764年)应门人之邀,往长沙招提寺,四方禅学者凑集门下,影响甚广。高足有唯严、道悟等21人。后来,付法于唯严。唐贞元六年(790年)逝世。
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参同契》是希迁禅学思想的代表作,所创倡的“回互”禅法,指的是万殊诸法虽互不相犯,但又是相涉相入的。修禅者能领会此法,则灵照不昧。后来,弟子继承宗风,由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发展为曹洞一派,即佛学中的“曹洞宗”。至五代时,又分支出云门、法眼两系。曹洞禅后来传入日本,流传较广。《参同契》,是日本“曹洞宗”和尚每天晨课必读经典。希迁的“肉身”,据说至今还在日本横滨总持寺被供奉着。法眼禅也曾繁衍于高丽。希迁的禅学思想,对国内外佛学界的影响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