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清源村地处桃江乡最边远山区,东邻中源村、南与渡江镇交界、西与安基山交界、北与全南县八一场交界、距乡政府12公里。清源村共有党员43名,其中正式党员40名,预备党员3名、8个党小组、全村681户,共2882人,15个村民小组。本村人多地少,现有耕地1386亩,主要种植水稻,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青年男女进厂务工,中老以耕田、养蚕、轩业为主,山地面积30120亩,山林较多,大部分生长的林木为松树、杉树、毛竹、宜开发种植脐橙等果树,全年人均2160元。
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清源村清源村位于鄞西中心区鄞江镇西南,距宁波市区28公里,距镇6.5公里,全村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 全村有耕地面积1566亩,山林6460亩,全村总户数443户,总人口1005人,

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达到9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312元。
清源村主要特色产业有清沅乌脚基芋艿1000亩均产达到3500斤、马铃薯500亩均产达到4000斤、玉米150亩;经济林有它山堰白茶70亩、绿茶350亩、毛竹300亩、雷竹80亩、红壳竹20亩、乌竹20亩;主要水果有桃子、杨梅、板栗等;主要花木有桂花150亩、红枫80亩、其它花卉50亩。值得一提的是,“清沅”芋艿种植基地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清沅”芋艿被评为宁波市优质农产品并获得市级菜篮子工程和市级绿色食品。
清源村自然条件良好,三面环山,清源溪贯穿整个村庄,翻过南面的山林就是奉化溪口,穿过西面的小路(现已建成柏油路)就是五龙潭,发展休闲旅游业很有潜力。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化覆盖良好的清源村,2006年被评为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是理想的居住点。近年来该村相继又获得了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市卫生村,还获得区级多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
3、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乡清源村清源村是清源乡政府所在地,别名南门坑底。东邻余山岗至角林5公里,西与乌石岭交界至竹坪5公里;北与三望洋接壤至县城7公里,南连外韦村至三头湖西山顶3公里。村落总面积7.7平方公里,海拔908米;年均气温14.3℃,现全村人口354户,1542人,耕地860亩。辖清源、姜厝、底洋仔三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历史上南门坑底、姜厝、外韦三村总称青石岭。寿宁未建县前,清源属政和十八都辖地。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后,始隶属寿宁。清源村村民主要分为韦氏和卓氏两大宗氏。卓氏始祖于康熙三年(1664)从福安县韩阳坂因水灾迁居南门坑底(今清源村)与韦氏始祖同村定居繁衍,至今已有340多年。因该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后,故后人将其改名清源,一直延续至今。清朝咸丰光绪年间(1858-1890),清源村的卓麟英被钦赏三品武义大夫参将,其家宅在当地俗称“洋垱厝”,规模较大,颇为壮观。韦氏原住浙江景宁道化,于400多年前因水灾迁入寿宁县在坊出南门青竹岭堡坑底村。韦氏自迁入该村以来发展迅速,现为该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宗氏。自迁入以来人才辈出,民国元年韦北杰(韦昌德)曾担任闽浙赣三省司令。
清源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十余座,其中卓麟英宁建造的“洋垱厝”景观资源尤其丰富。该屋起建时占地十余亩,下水道全部用手工雕凿的方块石组拼而成,能容一人进出;东西南围墙交十余米,墙面宽2.6米,墙头按等距离建有墙楼室。正屋大门分二层,外层用十公分厚的樟木匝上铁片条,门四周用成吨至十来吨的大青石经雕凿后围成门框,石门框两旁的石雕对联是:“云台绳祖武,仙案起人文”。门上竖立着题为《武冀第》的直石匾。另屋内还有一石灶只用二块大青石手工周凿磨光后合并而成。洋垱厝建于清末咸丰年间,因当时政局不稳,盗匪丛生,故整座房屋模仿城墙,城门楼建筑,土匪来袭时便于防御和避难。此外,在清源、外韦、姜厝三村水口由迁居清源的卓氏三世祖秉嵩公于咸丰三年建造石桥,后几经其后代子孙为首集众人之力修建为现在的廊桥,此桥有古石碑铭之《嵩翁桥》,桥上塑有佛相,与坑底、外韦两村对石山麓大王所设立的社稷坛一样,群众不时前往祭祀,香火连绵不断。
恢复高考以来,清源村有大专以上毕业生60多人,其中4人留学,多名研究生。清源村经济来源主要是茶叶和香菇。[2]
4、《征途》游戏里的清源村《征途》游戏的角色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