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概述

·作者:白至德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2.00 元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ISBN:7500840381/9787500840381
·条形码:9787500840381[2]
内容提要本书中作者除了回忆父亲及其家人,同时也在适当的篇幅中叙述了父亲的老师等前辈、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学生等后人。他们都是和父亲在一起奋斗过的,他们早已与父亲融成难以分开的整体。 《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彰往”了父亲40岁之前,也就是旧中国的“像逐水浮草而居的游牧人一样,携着眷口东西流浪着”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从启蒙老师那里受到了修齐治平、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一体的熏陶;目睹祖国河山碎裂、生灵涂炭,于是求知,于是寻找真理,于是在‘嗷嗷八口一蓝衫’的环境中坚信未来,于是不断笔耕、‘舌耕’,于是不但找到了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宽阔大道,也找到了把自己的一切和亿万中国人民血肉般联系到一起的人生正途。”这本书也同样“ 彰往”了父亲40岁之后,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机会学习辩证唯物史观。他在后半个世纪里坚持不懈地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指导史学教学和研究,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新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史学工作者。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不断地创新,总是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继续学步,奋发进步,用他的话来说是“学步”,是不断“摸索”、“探索”。[2]
书籍评价中国古人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我越来越明确地感觉到,寿彝同志的心是淳朴的、开朗的、正直的、敦厚的。……作为一个人,一个朋友,寿彝同志是这样子。作为一个学者,他同样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季羡林
白寿彝教授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善镇
寿彝老友;学海探珠六十秋,银丝赚来半满头;黄牛负轭桑榆路,该罢休时不罢休。
——臧克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中国史学会
白寿彝先生作为新时期中国史学界最有影响、最有声望的史学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为中国史学史写下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我们的史学研究工作在21世纪中,若想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就必须要求研究工作者除了应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实的研究基础外,还应有史学家的气魄、器识和胸怀。
——白寿彝
自寿彝同志,您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江泽民
清明修史,通史巨著的出版,说明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人心思定。
——王兆国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我们的许多前辈的一生都是一本大书。白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我们认真阅读的一本大书。
——许嘉璐
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陈至立[3]
目录自序
第一章 传统(1909年——1925年)
1金鸡报晓
2开封世家
3传统教育
4求学兴趣
5了解世界
第二章 磨砺(1925年——1933年)
1上海文治大学
2回民沪案后援会
3中州大学
4第一篇论文《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的发表
5开创初始的民俗学
6燕京研究生7父母的婚事
第三章 选择(1933年——1939年)
1第一部专著《朱熹辨伪书语》的出版
2从研究本民族的历史着手3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第一篇专论
4我国的第一部交通史
5西北考察及其《行纪》
6中华民族的复兴,回族应有沉重的负担
第四章 正途(1939年——1949年)
1辗转云南昆明
2在云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3对中国回族人民生存与尊严的灭绝挑战
4《中国回教小史》、《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等著作的出版
5我国首部回族专题史料书:《咸同滇变见闻录》
6首篇史学史的文章:《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
7在人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的历史阶段
8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笑了
第五章 安定(1949年——1966年)
1我们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时代
2“像逐水浮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结束
3《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等文的发表
4历史文献科学性认识的《回民起义》
5毛主席批准成立“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
6关于历史教学的第一篇文章
7毛主席亲切地说:见到了你写的文章,写得很好
8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9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0历史学科基本训练的几个有关问题
11史学史研究的起步与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
12“学着试步”的《学步集》
13赶紧走上史学史研究的大道
14热心于中国对外友好工作
第六章 无愧(1966年——1978年)
1吴晗的“反党”
2“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3“反动学术权威”点校《二十四史》
4母亲永远地走了
5考教授时交“白卷”
6“儒法斗争”的政治风浪
7响应周总理的提议,编写《中国通史》
8父亲的小孙子白鹏
第七章 通变(1979年——1988年)
1《中国通史纲要》及其《续编》
2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3从《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到《史学史研究》季刊
4《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与《史学概论》
5关于史学上的重要问题
6《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论集
7《中国伊斯兰史存稿》
8老人的“通变”
9《回族人物志》的出版1
0《中国史学史》的第一册
第八章 新路(1989年——1999年)
1学术活动60年、高校执教50年
2回族的教育以及《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的出版
3八十五诞辰与《史学论集》
4首次颁发“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5喜事多,第四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647年汇成《中国史学史论集》
7最后的教学改革意见
8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的关怀
第九章 丰碑(1999年4月26日)
1双喜临门的好日子
2历史赋予的使命
3争取再过上一个90岁
4新世纪的展望
第十章 彰往知来(1999年4月26日——2000年3月21日)
1父亲病倒了
2万分悲痛的日子
3难以忘却的关怀
4永生难忘的师生情谊
5老、少携手走新路
6与两位大学子的交往
7老少研究生痛悼恩师
8一名普通学子的感恩
9遗稿成书,心愿已了
后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