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涵义
作者认为,“潜在写作”在世界文学范围内都有不同面目的存在——文学史上生前甚少发表作品,或者在写作的当时不被承认,作品难以面世,但在身后或事过境迁,作品获得面世的机会并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也比比皆是,著名的如卡夫卡的例子;又如美国女诗人爱米丽.狄金森,生前仅发表了寥寥无几的诗歌,去世以后,其大量的诗篇才被亲属与研究者整理出版,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又如前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在斯大林时期,她写作的大量诗歌也没有发表的可能性,也只是在公开出版后才广为人知。潜写作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二、相关讨论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陈思和教授,他将这个概念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 从学界对“潜在写作”的关注来说,“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与文学研究者希望改变以往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密不可分,把这些作品放在其写作的年代而不是公开发表的年代来讨论,从其与同时代公开文学创作的共时性中,必然会发现时代文学的“多层次性”。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刘志荣博士著的《潜在写作1949-1976》是学术界第一部完整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专著。全书分为“被边缘化的文学路向的延续”、“从现实战斗精神到现代反抗意识”、“民间意识、文人心态与文学精神”、“‘共名’时代的个人觉醒”四个部分,作者力图从这四个万面梳理这一时期的潜在写作现象,钩沉文学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在时代底层的延续和演变、从而打破以往当代文学史研究只注重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一局限,指出在一个一体化的时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精神仍然有其多元性的遗存。
作者提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从现有材料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这一时间段写作已经完成,其可靠性断无疑义的作品,另一类是有过修改、甚至是到“文革”后发表时才定稿的作品。后一类作品在“潜在写作”概念提出后曾引起不少讨论和置疑。作者在该书中采用的材料大多属于前一类作品,但也采用了后一类材料。之所以不废弃后一种材料,首先是因为“潜在写作”作品为数不多,任何的断片残简甚至不纯粹之作都弥足珍贵,不敢轻言放弃;其次由于该书是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的尝试,所以有必要依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这一领域的基本面貌进行初步勾勒;最后,作者认为潜在写作应该看作是文学史和精神史交界层面的现象,从社会——文化结构层面来看,它们乃是被压抑的文化无意识,所以即使是那些修改过的作品,当年也总会有一个精神内核或原始的契机,它们不可能是凭空而生的,如果可以追索其最初的动机、内核和写作中的精神发展过程,它们便可以传达一些特定时代文学与精神潮流的内部信息。
作者认为:“潜在写作”的概念虽然是在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史研究。表面上,这似乎仅仅涉及史料的发掘与重新理解,但实际上,它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文学史和集体记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