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信息作者: [美]约翰·麦克里兰 著;彭淮栋 译
出 版 社: 海南
出版时间: 2003-6-1
字数: 780000
页数: 863
开本: 16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430722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 >> 世界哲学
定价:¥68.00
编辑推荐本书首要特色在于文字通俗流畅,所有介绍几乎皆以交谈讨论方式进行,因此口语化程度高,极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作者比较着重近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在800页左右的原稿中,15世纪以后的部分占了600多页,约为全书五分之四强。由于篇幅充裕,因此作者可以从容拒绝现代政治思想的流派,不仅包括了帕累托(Pareto)与弗洛伊德(Freud),甚至还涵盖到莫拉斯(Mauras)与奥克肖特(Oakeshott)。在20世纪行将完全走入历史之际,此书乃是惟一反映这种时代感的政治思想史通论。最后,本书比前两部著作幸运的是,它找到一位出色的翻译者。彭淮栋先生在翻译工作中素有盛名,对此书之翻译显然投入甚多,故译文典雅流畅,可读性强。不过原文比较口语化,译文比较文雅,少了临场对话的感觉,多了洗练的陈述味道。
研究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并培养客观容忍的态度。——朱坚章
欲彻底了解和评估政治上的重要大事的现象,必须基于对政治思想史的正确认识。一本良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国内读者迫切需要的。——吕亚力
内容简介本书是以西方二千五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为主题,加以活泼流畅的阐释。它是一部见解和写法都与众不同的政治思想史,上起古希腊,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激起的各种反动……一应俱全,蔚为大观。它激荡着思想的声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读者在思考挑战的刺激中,洋溢着捧卷玩味的乐趣。
此书在国外出版后,得到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共同推荐,广大读者如获至宝、交相赞誉,立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作者简介约翰·麦克里兰,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学高级讲师,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加州大学沙加缅度分校担任客座教授,出版著作包括《法国的右派:从德万斯特到摩拉斯》与《群众:从柏拉图到卡内提》。
目录导读 鉴古足以知今
前言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希腊人
第1章 古希腊政治思想
第2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第3章 国家的卫士与正义
第4章 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第二部 罗马人与罗马天主教徒
第5章 从城邦到国际都市
第6章 基督教世界主义: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第7章 基督教世界及其律法:圣托马斯
第三部 罗马人与人文主义者:主权再造
第8章 主权再造: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
第9章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与美德共和国
第四部 社会契约理论
第10章 社会契约理论的兴起及其可观的持续力
第11章 社会契约(一):霍布斯
第12章 社会契约(二):洛克
第13章 社会契约(三):卢梭
第五部 启蒙运动与近代国家的演变
第14章 近代国家的近代性
第15章 启蒙运动的政治学
第16章 启蒙运动与依法而治:孟德斯鸠
第17章 美国的启蒙运动:
第18章 启蒙运动的局限:柏克与休谟
第六部 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19章 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20章 自由主义的成熟:边沁与穆勒
第21章 自由主义的成熟与式微:斯宾塞、萨姆纳、格林
第七部 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一):格尔——国家与辩证法
第22章 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背景
第八部 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二):社会主义
第23章 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
第24章 社会民主:伯恩斯坦与克洛斯兰
第25章 雅各宾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的综合: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
第九部 对自由主义的反动(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
第26章 民族主义的民道德排他性:赫尔德
第27章 精英主义对民主的批判:帕累托与米歇尔斯
第28章 自由主义的特殊敌人:群众与群众理论家
第29章 领袖及其群众
第30章 法西斯主义
第31章 保守主义
第32章 卷末论思想及论述之窟
媒体评论
书摘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政治思想,有一个根本要素,是他认为某些安排人类生活秩序的方式是自然的,有些则否。基于他的目的论生物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某几种人类关系才是仿照自然的意旨形成的关系,因而他处理统治权的问题时,关切的主要就是将自然的统治(被治形态)与不自然的形态区分开来。《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在第一章处理奴隶问题的时候,建立自然与否的判定标准。亚里士多德提出有些关系是出于“自然成双”之理,也就是其中一半统治另一半。他认为统治关系存在于一切上下优劣之间的关系里。统治包括统御,包括指挥、引导及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与奴、夫与妻、父亲与子女、统治者与被治者,都是自然成双之例,理由直截了当,就是缺其一半,就不成另一半。这不只是定义问题而已。当然,没有子女则父亲不成其为父亲,无父亲则子女不成其为子女,但亚里士多德还有个意思,也就是没有一半,另一半无法自足,也无法实现其功能。自然成双者,其中一半统治另一半,必定是两全其美的。人统治动物,就合乎自然。人本乎自然而与野外之兽战争,一如他们与野人是自然处于战争状态的,因此动物被驯养,对动物极为有利。它们一饮一食皆有所出,而且受到主人保护,最重要的是,因此而不受其他人之害。家驯动物带有被拥有的印记,不是其主人者也没有理由害怕它们,因为它们是有家的,你可以假定它们是驯顺的。人也是这个道理。陌生人通常受到这个问题招呼:您哪儿来?因为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心下知道可以预料他们些什么。有家的人都承认一套风俗与道德,他所来自的那套风俗道德,我们可能知道一点,因而觉得可以放心与他打交道。即使离家非常远的陌生人,也有最起码的家训程度。最令人不安的倒是荷马提到的那些“不知何处冒出来”的,“战争成狂,不认道德,又没有家”的人。安全起见,最好大概是把他们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