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无骨花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仙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鲤鱼灯”、“跳马灯”、“龙灯”、“长旗灯”、“走马灯”等民间灯彩品类繁多,技艺精湛,长盛不衰。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当时人称针刺无骨花灯为“唐灯”,也叫“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救起,并赠他“神灯”一盏。此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更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部是由用一种“水上漂”的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它带领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后,为了纪念这一奇遇,按“神灯”的模样进行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前,人们见后都深感惊叹,赞不绝口纷纷进行仿制。从此,这盏“神灯”的制作工艺就流传在民间。当时,制作这种灯的工钱,每盏灯就要一担米。由于做工考究、精细,色彩晶莹剔透,将灯装饰得美仑美英。1929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曾获西湖博览会金奖。

针刺无骨花灯是一种纯粹的工艺灯,灯体不大,高约40厘米,灯体用红绿两道土纸粘贴而成,没有一丝骨架。每盏灯由10至58个灯面组成,凹凸成像,并用绣花针刺成各式花纹图案,针工之精细达到每平方厘米50孔以上。它重夜彩,夜间观灯,灯体玲珑剔透,各式花纹图案透过针孔熠熠生辉,一灯制成需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刺绣、竖灯、装饰等10多道工序。

针刺无骨花灯的独特工艺还表现在它的式样上,它有单体小灯和组合杠灯两大类。单体小灯可制成各种造型的荔枝灯、桂圆灯、魁头灯、宝石灯、花瓶灯、花篮灯、菊花灯、蝴蝶灯、珠灯、绣球灯、八角灯、小宫灯等近50种,栩栩如生;大型组合杠灯,卦60-100盏左右单体小灯根据灯的主体造型或内容不同组成鼓亭灯、细乐亭灯、轿里狮子灯、宝塔灯、牌坊灯、大花篮灯、财神灯、长旗灯、鲤鱼灯、走马灯等,气势宏伟壮观。单体小灯除了用来组合外,还用来作诸如龙门马灯、鲤鱼跳龙门等民间舞蹈类花灯的装饰,每逢元宵、庙会或庆典活动等,各地竞相举行灯会活动,观众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