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1931~ )华裔美国作家。原籍浙江镇海。1931年生于上海。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夏,得米高梅公司在该校设立的文艺奖(SamuelGoldwgnCreativeWritingAward)第一名,得奖的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attheEndoftheYangtzeRiver)翌年发表于校内杂志Uclan上。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一九五六年结婚,以后的六年忙于家庭、孩子,并以余暇从事写作。一九六二年携三个幼小子女及第一个长篇小说稿《梦回青河》回台探看双亲,逗留一年。
一九六三年《梦回青河》出版,并被台湾广播电台取用为小说连播。一九六三年夏返美。举家由普林斯顿迁至芝加哥北郊艾文思顿,又于一九六五年迁至纽约市昆士区,但家务、搬迁、生活适应,并未影响创作,几年中陆续出版长短篇小说。一九六八年搬至纽约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奥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执教,兼任教中国现代文学迄今。该校于一九八○年起与大陆北大、南大等建立校际交换后,又兼任交换计划顾问。
创作以来,除一九五六年所得米高梅奖之外,于一九六七年以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得台湾嘉新文艺奖。一九八三年夏被YaddoArtistsColony(耶都艺区)邀请为写作区员。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得富布雷奖(Fulbright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
於梨华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变》、《焰》、《傅家的儿女们》,中篇小说《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说集《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她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的生活。代表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留学生文学之滥觞。
於梨华著作表【梦回青河】长篇小说。1963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为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归】短篇小说集。1963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变】长篇小说。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集中一个中篇《母与子》于1972年拍为电影,改名《母亲三十岁》。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寿导演。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1967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该书得嘉新小说奖。1968年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白驹集】短篇小说集。1969年,台湾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说《柳家庄上》电影版权由宋存寿于1972年购得。
【焰】长篇小说。196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1972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验】长篇小说。1974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国的女性】短篇小说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谁在西双版纳】游记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三人行】长篇小说。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长短篇著作,于1981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全集。
【寻】短篇小说集。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华作品集》,收录长短篇著作十余种。
【相见欢】短篇小说集。198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的来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情尽自选集】1990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翻译作品英译中
FloweringJudasandOtherStoriesbyKatherineAnnporter(《盛开的犹大花》凯塞琳·安·波得)
ARomanHolidaybyEdithWharton(《罗马假日》伊德丝华顿)EdithWharton(《伊德丝华顿其人》)
中译英
InLiuVillage(《柳家庄上》)自译,收在ChineseStoriesfromTaiWan1960—1970editedbyJosephLauandTimothyRoss,哥伦比亚大学出版。GlassMarblesScatteredAlloverthe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译者:萧廉任,收在《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台湾》AnAnthologyof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Ⅱ,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Nightfall(《暮》)译者:VivianHsu,收入BornoftheSameRoots,印第安那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