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信息作者:门洪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58 页码
出版日:2008年10月
ISBN:978701007167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市场价:¥36.00
内容简介以1978年至今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为研究对象,概述中国开放的战略思想,探究中国开放的战略路径,评估中国开放的战略效应,完善中国开放的战略框架,致力于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国国家战略体系。
对外开放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网家利益的根本所在;既是中国复兴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成功的基本经验;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的基础地位,促进对外开放的思想创新和战略创新,确立基于开放的国家战略体系,开创全面开放的时代,实现成长为世界性开放强国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门洪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专著3部,《权力与相互依赖》等译著12部,《中国:软实力方略》等主编、合著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编辑推荐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路径,它是中国长期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展示其辉煌成就的战略路径。
15世纪初叶、19世纪初叶、20世纪中叶,世界大国经由开放走向强盛,与之相对照,中国转向闭关锁国,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978年至今,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主动打开国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进而塑造世界;中国抓住地区一体化浪潮,成为东亚合作最强大的推动力。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正在开创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
未来20年是决定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致力于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将镇定而从容地迈向新的辉煌!
目录导言 对外开放与中国和平发展
第一章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全球主义
--剖析中国战略的理论框架
一、世界转型: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
二、理论框架: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三、战略体系:国家战略、地区战略与全球战略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大国进程
--对英、美、日崛起的实证总结
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与英美日大国进程
三、英美日大国进程的经验教训总结
1.开放立国
2.技术立国
3.教育立国
4.产业立国
5.贸易立国
6.军事立国
7.地缘立国
四、对中国崛起进程的战略启示
第三章 从自力更生到开放型经济
--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路径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二、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先声
三、梯次布局,确立外向型经济
四、完善布局,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快速崛起,分享红利
--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效应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效应
1.大国崛起效应
2.对外开放度效应
3.外贸效应
4.外资效应
5.国情演变效应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效应
1.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正在延展
2.中国成为世界的利益攸关方
3.中国寻求互利共赢的时机日臻成熟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区效应
1.中国融入东亚一体化进程
2.中国给东亚带来贡献与机遇
3.中国与东亚的经济关系日渐紧密
4.中国正在进行地区战略调整
四、中国迈向开放战略优化期
第五章 从开放型大国到开放型强国
--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
一、坚持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定位
二、促进对外开放的观念创新
1.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2.强调主权、安全与利益三位一体
3.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思路
4.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着力创建利益共同体
三、建构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
1.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开放布局
2.深化全球战略,促进国家利益的拓展
3.强化地区战略,主导地区一体化进程
结语 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未来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古已有之。经济全球化是对外开放新的动力源,尤其是经过地理大发现的促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奔走世界各地,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欧洲各国最早进入大规模物质生产时期。尤其是,工业革命产生了剩余资本,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其剩余资本、制造品寻找原料产地和来源,成为欧洲庞大的殖民系统在亚非地区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当欧洲的资本、技术和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劳动力相结合,首次产生出完整的世界经济,世界生产率无法估量地提高了。③尽管19世纪的经济活动不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各国生产活动尚处孤立,④但对外开放的意识却已经萌生并发挥其效应,关税水平降低就是一个历史明证。
进入19世纪2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欧洲各国在全球殖民活动的日益频繁,欧洲进入开放度增强的时代,其表现就是关税水平的降低和贸易比重的增加。1830年,世界关税达到峰值,此后逐步下降直至1860年。
后记1978年迄今,中国抓住全球变革的脉搏,成为世界大合唱中最响亮的音符、最华彩的乐章。在短短30年里,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战略路径,主动开启了融人国际体系的进程,从国民经济几乎完全封闭、高度垄断转变为享有较高开放度、全面崛起的国家,成长为国际体系一个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塑造者,进入到对国际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新时代。
本书以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为研究对象,将对外开放视为一项基于汇通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的研究议程,致力于构建基于开放主义的、科学完备的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然而,评述正在进行之中的历史进程显非易事,本书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志在为中国全面开放时代的开拓略尽心力。
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所委托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付梓之际,谨对如下人士表示诚挚谢意:商务部WTO司司长张向晨博士是中国“复关”、“人世”进程的亲历者,与他的多次讨论加深了笔者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解,文稿得以成书,与他的督促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员,适逢胡鞍钢教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教授,常常与胡老师讨论文稿至深夜,他还亲自对部分文稿进行了修改;常黎时为清华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钟飞腾时为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他们为部分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宝贵帮助;本书撰写和出版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孙惕远博士的鼓励,本书的完善与其帮助密切相关;人民出版社郇中建主任和崔继新编辑为本书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崔编辑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得本书增色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