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柳林·孟门
【基本信息】镇名:孟门(古为郡县,唐代曾名“孟门县”)
拼音:Mèng mén
英文:Mengmen
所属:中国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
政位: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人民政府驻地。
位置:东经110°47′,北纬37°33′。山西省柳林县西北32公里、柳林县军渡以北12公里、山西省临县碛口以南约12公里、陕西省吴堡县东北约13公里。东依吕梁,西濒黄河,北邻碛口,南靠军渡。
美誉:晋西门户、北方锁钥、黄河重镇、西山小大寨
天下黄河第一门、大禹治水第一门
中国优质红枣基地、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吕梁两大黄河古镇之一、柳林县四大古镇之首
古迹、景点:龙山文化遗址、大禹治水遗迹(蛟龙壁、禹王石、鲧石像等)、古蔺遗址、孟门古城遗址、孟门关、孟门渡、庄王山、地龙堡、贺龙沟、灵狐渠、南山寺(灵泉寺)、定湖庙、将军庙、烽火台遗址、蔺相如祖地、中华蔺氏发源地、高金故里、后冯家沟古村、千年老枣树林、千年桑树林、离石县抗日民主县政府诞生地、中共河东支部建立地、原共青团中央书记胡克实革命旧址、小烈士刘儿牺牲处、剪纸大师宋桂英故居、吕梁英雄高有凤故居、全国劳模陈步亮所在地、石洞门惨案发生地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孟门桑皮纸原始制作工艺、伞头秧歌、大禹治水传说、聚宝盆传说、四十里钟传说、友云禅师传说、朱元璋传说、灵泉救妃传说等。
历史沿革:孟门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设蔺邑约800余年,汉元朔三年(前126)为侯国。从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县),地跨今柳林、离石、临县(临县三交镇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碛口古镇在内 )以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初改置孟门县达700余年间,历为县治驻地,其间亦曾为州郡治驻地。前后建制长达1600余年,一直是晋西与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禹凿孟门】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孟繁仁编著有《孟门 天下黄河第一门》一书。国际考古专家白礼昌考察孟门后得出同样的结论:大禹治水凿开黄河蛟龙石壁第一门在今柳林孟门。
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柳林孟门是大禹治水第一门户,这里还保留着传说是大禹当年指挥治水时,因长期伫立于此而留下深深脚印的“禹王石”。
战国尸佼《尸子》记载有“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省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镇,即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壁谓之孟门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也有专家认为,所谓孟门之名,涵盖今柳林孟门至河津之黄河段的河道两侧,柳林孟门乃其北起,河津龙门是其南止。而柳林县的孟门又位于黄河的上游,故称作黄河第一门——孟门。

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巡游孟门时,敕赐尉迟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灵泉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寺侧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残碑,大雄宝殿内有清嘉庆九年(1804)年《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碑记称:南山上“有禹王石,相传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省级名镇】2009年,孟门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
孟门镇今虽为柳林县下辖地,紧邻的临县碛口为九曲黄河第二镇,隔河的陕西吴堡为县,但是论“古”,此三者在孟门面前却只是个小弟弟,甚至三者都曾作为孟门的下辖地长达千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早在4600前,孟门就是功盖九州的大禹治水停耒之处。2800年前因建有著名道院,逐渐成为一方旅游胜境,不少帝王将相慕名而至。公元前500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的孔子携其弟子冉求、子路、颜渊等远道来游,误把戏水道人推测为厌世者,差点做出舍身救人的壮举,孟门差点成为一带中华圣人的壮烈牺牲地。又有晋国国君亲率文武百官缟素而来哭祭黄河。数十年后。三卿分晋,赵襄子将抚孤救赵恩公韩厥的玄孙韩康封为蔺侯(今山西柳林孟门),并赐姓蔺,遂蔺氏自此而始,孟门便成为中华蔺氏寻根问祖之源。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前的一百余年中,孟门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赵、魏、秦之间为争夺蔺邑,爆发了数十场战

争。公元前393年,辟地千里的魏武侯由此乘船顺河而下春风得意的对守将吴起说“山河险固,多么壮丽”,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成为千古名句。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蔺”。又六年“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西至河曰:“我先取蔺、皋狼、败林人于莅,而功未遂”。秦庄襄王再次攻克蔺后,把南山峦命名为“庄王山”,沿用至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元朔三年汾阳祭罢后土,巡视黄河沿岸与河东各郡县,下“推恩诏”,封其宗室代共王子刘熹为蔺侯,形成孟门历史上两藩五年的侯国史。年仅六岁的周静帝在外公杨坚授意下,在孟门设立定湖郡领定湖县。又二年杨坚纂了外孙的皇位进而统一天下为隋。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孟门情有独钟,六年中三易其名,由西定州改孟门县、孟门镇、定湖县。贞观13年又巡幸孟门,于南山题词“晋西第一丛林”,并下诏命尉迟恭监造“亭台殿宇数百座”,即今孟门南山寺。民间相传驰骋疆场的布衣天子明太祖朱元璋幼时曾在南山寺学佛,并有其关于“聚宝盆”的传说流传至今。唐太宗李世民、金代诗人王庭筠、清代大家傅山等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赞美南山寺的诗篇,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赵郦生也曾来到孟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于2003年12月亲临孟门,王乃坤、胡富国、刘振华、田成平、张宝顺、薛军、范堆相、董洪运、金银焕、成锡锋等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如刘魁立、陈竟、娄德平、段宝林、孟繁仁、白礼昌等),各地著名的画家、作家、摄影家,各大院校、各地机关、单位、团体,以及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中国黄河电视台、韩国汉城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财经报等众多媒体和记者先后来孟门。
【吕梁延安】孟门素有吕梁“小延安”之称。早在1930年就有中共地下党员为陕北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1935年,孟门薛家坪建立起河东党支部,组织了农民自卫军,于1936年拔掉碛口敌据点和伪区公所,为迎接毛泽东亲率的东征红军扫清了障碍。在红军东征至抗日战争爆发,离石县境内唯一的中共区级组织诞生于孟门。1940年至1949年,中共区委与区政府设置于孟门南坡、耀头、穆家坡达十年之久。抗战八年中,中共离石县委移驻孟门薛家坪至碛口一带长达七年又八个月,在孟门石安、西坡、佃则一带成立了抗日民主县政府、抗日救国联合会及青救会、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等抗日救亡组织,组织建立了离石县抗日游击大队、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等军事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参战491次,拔敌据点52个,击毙敌伪7600余人。在八年抗战的浴血奋战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烈士的鲜血;这里的青壮年,都是抗日杀敌的英雄;这里的妇孺老幼都是拥军支前的模范。在抗日救亡的同时,根据地的军民大生产、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运动也搞得如火如荼。
中国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原常务书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胡克实曾经在此领导革命,时任晋绥总司令的贺龙在此运筹帷幄,歼灭大股阎伪军,中共第一机械工业部原副书记白坚、兰州军区后勤部原政委、西藏工委工交原部长慕生忠也都在孟门留下了革命足迹。
【旅游资源】传说时代的禹父鲧的石像、禹王石、定湖庙、源神观,以及孟门南山寺、文昌庙、财神庙、西云宫,龙山文化遗址,九楹“圣旨楼”遗迹,后冯家沟古村,孟门桑皮纸原始制作技艺,出土的西周至清代五十余座陵塔组成的塔林(据记载原有500余座,比少林寺235座的塔林尚多出200余座),金代文辞优美的《嘉禾记》和清代石刻《南山灵泉寺始末记》,分别记载着唐太宗巡幸孟门和定湖(胡)知县郭震的斐然政绩。有金代著名诗人王庭筠的诗石《题南山友云亭》,有傅山先生游览孟门南山灵泉寺时所写《自青龙驿过灵泉寺》,也有清代石刻《南山寺十景》,还有山西督军阎锡山题匾。这里有贺龙元帅革命遗址贺龙沟,也有358旅司令部表彰红军战士张桂龙烈士的墓志铭,还有岭上行政村为纪念抗战中牺牲民兵的烈士碑,碑额上刻着毛主席伟人像和八面红旗,还有曾经震惊秦晋的著名惨案之一石洞门惨案发生地……
【孟门人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孟门人民就以勤劳、艰苦的精神被誉为“西山小大寨”。今日,先进村以刘家圪垯、和睦、西坡、大东庄、罗家坡为

代表,企业以汾西集团孟门双柳煤矿、东辉集团西坡煤矿、柳林凌志煤焦有限公司、柳林富安实业有限公司、宏远枣业为代表。
古代人物以韩厥玄孙韩康、大智大勇的蔺相如、蔺侯刘熹、“天下直臣”高金为代表;近代人物则以“无衔将军”王万冰、清贫一生的革命家薛玉龙、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白毅、碛口商会会长刘光隆、晋西北第一个妇女合作社创办人王月仙、“焦裕禄式的人物”穆至善、被中共中央誉为“离石县一颗出色的红星”刘儿、山西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厅长薛步庭为代表;现代人物则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步亮、柳林一中老校长车育、中共柳林县政法委书记陈繁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车安奎、“吕梁英雄”高有凤、柳林凌志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柳林燎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鸿志、山西吕梁国际宾馆董事长冯高明、原美国摩根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副总裁陈勇(美籍华人、博士留学生)、国际硬笔书法同盟会会士白宇照、太原八大名师之一的高级面点技师刘应珍、民间剪纸大师宋桂英、曾受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接见的省粮政骨干刘世海为代表……
柳林孟门的旅游价值可以说是柳林县乃至吕梁市首屈一指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古遗迹、古建筑、古民俗的保护,加快对孟门南山寺景区科学、合理的开发。
【诗文孟门】《自青龙驿过灵泉寺》(清)傅 山
寺远吾侪僻,秋高独往盟。
柏来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净界悲文藻,威河响甲兵。
颟顸僧榻 借,壁垒梦经行
1674年(甲寅年)8月,傅山游历孟门南山灵泉寺,而作此诗。
《浪淘沙·黄河孟门考察感赋》
李正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导师,兼任山西孔子学会副会长、元好问学会副会长。)

大雨落赤县,洪水滔天。定湖千里断人烟。一片汪洋无出口,息垠难堙。
往事数千年,古籍明言:疏凿孟门水流南!大禹神功垂万古,再造人间!
【陈连生·孟门赋】《古道赋》——作者:陈连生(山西柳林孟门人)
(吾乡孟门,在河之阳,战国置诸候国,东汉置县,为历代交通要冲,军事重镇。近代以来,日益凋敝。丙戌秋日,欣闻沿黄公路立项上马,感慨系之,赋云尔。)
黄河乃民族母亲,沿岸本华夏通衢。遥望云雾河谷,俨如铁骑攒驰;凝听荒草野径,仿佛驼铃回响。林间敝寺,当为青烟缭绕,梵音催梦,路边倾厦,应有酒旗飘摇,醇香醉人。断壁残垣,曾作将军要塞;黑瓦灰墙,原是显贵华宅。破败闺楼,历几位佳人对镜画眉;仆地石桩,经多少俊少曲缰系马。井口绳印,记录古来岁月;街道石痕,诉说逝去繁华。大河生百代子民,古道通万家之货。生民逐代聪慧,离河亦知南北。通货与日丰富,须车才可载行。择平易之地而开辟坦途,弃驼马之队而应用车辆。行人、货财皆经别路;市井、官衙尽迁他州。
迢递千年,跨河两岸,先因地利而兴,后因地敝而废,地理何曾有异?时代别有选择也!盖如母之养子育儿,辛苦成器而必远行,乐耶?悲耶?莫能辩也!
时过境迁,至于今日:路以隔山而远,地以临河而瘠。十年十旱,又有三五之涝,耕者几无所得。草木之利既鲜,不敷经营;煤铁之藏颇深,尚难利用。生计专系流离打工一途。青壮既出,白首黄发星列虚村;汽车或来,狗瘦鸡鼎沸旷野。农工期年归来,邻人依然旧衣;游子十载还乡,家屋赫然故居。
桑田沧海,天道轮回。省列重点,市入计划。沿黄筑路,扶贫旅游。油路如卧龙相伴长河,车辆似流水绕定大山。镇村齐举文物旅游之旗,家户尽收交通物流之利。古镇顿换新颜,老村立见生机,旧梦重温,胜景再现,宜乎是矣!《孟门赋》——作者:陈连生(山西柳林孟门人)
大禹来,吕梁开。悬湖决,孟门出。洪流渐束落山谷,田畴始成沐日月。沃土之上,百类生息;黄河两岸,万民安乐。禹王足印,南山绝顶犹存巨石;龙山文化,郭氏山村尚留遗迹。
赵师西守,分封蔺侯。北周南征,并置县郡。自隋及元,或州或县。明巡检,清汛兵,民国至今以镇存。往事俱成历史篇,俚语还叫孟门县。
一方险境,百朝倚重;四通要津,万代经营。长街如弦,车马弹奏繁荣曲;大河似绢,船筏描绘流通图。高楼指天,虹桥生时可登顶?飞檐挂月,蟾宫入后能摘星?庙宇嵯峨,青烟袅袅,梵音催梦;铺面辉煌,酒旗飘飘,醇香醉人。水声啵啵,因造桑皮纸;木响唧唧,为开剿丝车。闺房垂玉帘,几位佳人对镜画眉?豪门立石桩,多少俊士曲绳系马?官衙深深传晓鼓,山寺遥遥响暮钟。桑林涛影染朝霞,定湖波光映月华。惜乎哉,晚清时节,洪波肆虐:舟浮至市,涛响于室。孟门古城,尽入河中!当年赫然眼前见,而今只从卷中看!
地灵人杰,辈出先贤:蔺相如忍辱将相和,郝经略尽孝家慈寿,高进士直谏君王惮。革命老区,盛名不虚:搞交通,入党员;立支部,建区委;迁县委,兴政府。上千农民参军建国,数百干部南下开拓,百半烈士血艳旗帜。而今支书陈步亮,出席人民大会堂。
巍巍吕梁铸铁骨,滔滔黄河凝雄魂。民俗尚古,事业创新:绿遍四野红枣园,货通八方商贸街。尊师重教古圣训,以人为本新农村。南山寺新生主景区,沿黄路初通好前途。河东故国换新貌,晋西明珠放光芒!
【陈黎云·孟门诗】陈黎云,别名陈影、孟门、孟门云、雪影等。孟门青年,好文学、美术、摄影。写有诗词《柳林孟门赋》、《禹王石》、《夜题观涛亭》、《刘家圪垯》、《夜宿孟门庄王山》、《思乡一曲》、《七夕嫦娥》、《沐雪》、《诗颂史学两司马》等。因热爱家乡,在网上义务宣传孟门,而被特准加入柳林县文学协会。
《禹王石》
大浪淘尽万仞山,蛟龙横行定湖南。
自从巨石留足印,划定九州天下安。
——(2009年4月5日写于柳林孟门)
《夜题观涛亭》
枯柏老刹禹石沉,黄河低嘶银河深。
月影伶仃羡牛郎,织女苦思却忠贞。
——(作于七夕之夜。观涛亭,位于柳林孟门庄王山腰,近俯南山灵泉寺,远观九曲黄河涛,山西省原副省长薛军亲笔题词“观涛亭”)
《 沐 雪 》
云朦浪静鹅漫天,携风沐雪走河边。
他人怎识余心乐,只谓不财尚偷闲!
——(2009年11月,写于柳林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