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胸移植手术。
糖尿病足,早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记载“膏梁厚味,足生大疔”。现代医学于1956年首先使用“糖尿病足”这一名词。认为该病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全身疾病,它既有糖尿病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有肢端溃烂,感染等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某研究院对15089名糖尿病足病例研究显示: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年岁已高,手术创伤面大,伤口很难愈合,很容易感染和复发,而且患者截肢后,两年内死亡率为51%,内对侧肢体截肢率大于50%,5年内死亡率大于80%,因此传统治疗风险高。
二、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糖尿病足的问题中,主要的严重后果是足溃疡和截肢。已有证实,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地区,截肢率有很大的差别。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完成的。临床已经证实,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溃疡,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时都有坏疽,合并感染者占20%-50%。在大多数患者中,必须进行截肢的原因是有深部感染和缺血的联合病变。
大多数的研究指出,估计在每年的下肢低位截肢的发生率为7-206/100 000居民。据报道,发生最高的是美国的印第安人居留地的居民,发生率最低的是丹麦和英国一些地区的居民。目前,全球只有一家专业的糖尿病研究院,关于低位截肢发生率的大范围样本的人群研究还很缺乏,尤其在不发达的国家。据报道,被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中,有15%-19%以上的患者是在手术住院时首次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估计在发达国家,足溃疡的发生率大约是糖尿病患者的4%-10%。
三、中西医对糖尿病足发病机理的研究
糖尿病足图片西方医学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已有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以搭桥、干细胞治疗、截肢等临床治疗方法。随着现代临床治疗医学的发展,中医这几年在治疗糖尿病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不截肢、保护腿”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法。西医临床医学和中医理论的发展,对“糖尿病足”的治疗进到了重要作用。1、西医理论认为:(1)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过多的血糖会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增厚,血管变形的能力下降,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导致血管炎症,以上诸多原因,会导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产生闭塞现象,导致血液供给严重缺失,器官营养不良、代谢不畅,如果身体组织器官长处于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器官坏死,由于“足”离心脏最远,血管闭塞现象最严重,很容易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足部坏死。
(2)另一方面:血管损伤和闭塞,还会导致损伤组织神经损伤,引起肢体血管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觉障碍,微小的病变不能及时治疗,导致伤口迅速扩展。同时由于肢体感觉障碍,还易导致烫伤。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缩,由于长期无对抗性牵拉,形成爪状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这种畸形使跖骨头成为足底负重的支撑点,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极易发生感染及穿透性溃疡,重者扩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于深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障碍,使病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很不规则,易出现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特别是跖趾关节。2、中医理论认为:中医学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并发痈疽有比较多的论述和记载。虽然历代文献中论述颇多的“脱疽”在临床表现上与糖尿病足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具体如下: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2)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消渴病人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病程迁延,脾气虚损,健运失司,津液不化,湿浊内生,或因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影响津液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重浊粘滞,出现足肿。若湿热下注则患处皮色暗红,肿胀,疼痛,甚则溃破溢脓。
若淤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复感邪毒,阴液更亏,导致脱疽,甚至肉腐、筋烂、骨脱。若热毒白炽盛可有全身发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若殃及骨髓,则证属凶险。
(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
临床观察消渴病,脉痹,脱疽等多发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伤阴耗气,多有气阴两虚见证。而脉痹,脱疽形成之后,由于瘀血内阻,热毒血瘀等原因,进一步耗伤正气,导致阴伤气虚加重,阴阳俱虚,精血大亏,脱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长,新肉不长,病情缠绵。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对血糖控制不良等原因,导致足部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损伤,或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狭窄、闭塞、血流障碍,临床表现为足部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或/和在有感染等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坏疽的跨学科疑难病症。我国历代对糖尿病即现代医学之糖尿病的论述很多,已发展成为辨证论治较完备的一个病种,但是对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没有明确的了解。
四、 糖尿病足的高致病因素分析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DF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单纯合并DPN组足部溃疡的发生率是14.3%,而无合并症组溃疡的发生率为5.1%,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DF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的机理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病变多呈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甚至感觉缺失,使患者对温度、疼痛、压力等的保护觉减弱或者丧失,在有烫伤、异物、创伤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缺失保护觉的足就会发生足部溃疡。另外正常情况下在接受到疼痛刺激时,C纤维伤害感受器使局部血管扩张,而神经病变使神经轴突反射减弱,使伴有外伤或感染的糖尿病足的血管舒张能力减弱。运动神经病变可使患者本体感觉受损,足部肌肉萎缩,肌肉间失去平衡,从而足部正常结构破坏,在足部受力时易形成异常受力点,最后导致溃疡的形成。自主神经病变使足部血流调节障碍及足部皮肤出汗和温度调节异常,造成皮肤干燥、皲裂、皮肤裂口则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入口,从而发生了糖尿病足。2、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PAD的初筛方法有触摸足背动脉、测量踝肱指数(ABI)。已有研究表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ABI值降低是足部溃疡和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血管病变有发病早,病变弥散,进展迅速,发病率高等特点。PAD主要累及下肢动脉,特别是膝以下腘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闭塞,致肢体远端缺血,使组织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不能及时的排出代谢废物即不能使治疗药物有效的到达病变部位。另外糖尿病足溃疡伤口中血管形成亦减少,是病变组织缺血的另一种形式,增加了截肢的风险。足部生物力学异常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异常改变与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发生有关,这些改变包括:足底压力升高、骨的异常变化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另外大拇趾外翻、后足内翻、爪形趾、屈肌腱足底脂肪垫的前移等也可引起足部某一点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溃疡形成。关节活动受限可导致足底跖肌压力增加,容易发生足部溃疡。3、既往足部溃疡或者截肢史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既往足部溃疡或者截肢史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保护觉丧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足部保护觉丧失,震动觉阈值(VPT)和10g单丝检查是初筛DPN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两者异常表明足部感觉异常、保护觉丧失。已有研究表明对10g单丝不敏感是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VPT值的增高是足部溃疡的主要预测因子,且VPT被认为是最强的预测因子。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研究也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足溃疡的危险因素。波兰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足(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达70%。血管病变可导致皮肤营养血流储备被破坏,也可引起神经营养障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溃疡形成。6、代谢因素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伤口的愈合也是重要的,观察高血糖对足部溃疡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平稳或者下降的病人溃疡的愈合率高。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PAD的患者血脂紊乱以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更明显。血脂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促进PAD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了DF的危险。7、吸烟吸烟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人认为吸烟与糖尿病足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但有多密切的联系尚未见大样本的研究报道,需进一步研究。8、其他因素男性、老年、肥胖、患者缺乏相关教育、饮酒、差的精神社会状况、角膜过度角化症等因素与足部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高血压也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五、糖尿病足发病征兆一、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周围神经性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感觉并发症,所出现的感觉丧失或者是异常。比如四肢末端特别是足部的感觉异常所出现的麻木、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或者有针刺感等等一系列的表现,这些都是糖尿病病人的周围神经并发症。
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当然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两只脚进行比较),那么他可能有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变,应该做一次足部彩色B超检查(多普勒检查)。若上述几根主要的血管有阻塞,有巨大斑块形成,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足。
二、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周围血管并发症,这个周围血管并发症在早期还会有一系列的,由于血管管腔的逐渐狭窄,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病人下肢的麻木、疼痛、行走距离越来越短,我们叫做间歇性跛行,或者是患者感到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的情况,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的并发症。
早期发现神经病变,主要是看有没有疼痛、麻木、燥热、刺痛等症状。可以做一个尼龙丝感觉检查和电生理检查(做正中神经、趾神经、胫前神经)。
三、感染
在周围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基础上,由于保护措施不得力,由于穿鞋、袜子、剪指甲不合适等等,出现了皮肤的破损,那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称之为糖尿病足。
六、糖尿病足的发病进程(1) 足部的一般症状: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角化变脆,肢端刺痛,感觉迟顿或消失。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趾间关节变曲,形成弓形足、鸡爪趾等畸形,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部皮肤温度下降,休息时伴疼痛等。
(2)间歇性跛行,是早期下肢症状,行走一定距离后感觉下肢乏力、劳累、麻木,下蹲起立困难,夜间出现休息痛。
可分为四期:
第一阶段:没有临床症状的阻塞性动脉病变。
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
第三阶段:缺血性静止性疼痛。
第四阶段:溃疡/坏疽
七、中西医的临床分级方法及症状表现1、西医分法:病理分期 :
第一期: 早期病变期:患者常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 易被误认为”老寒腿”或老年人缺钙,导致延误病情。
第二期: 局部缺血期:"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后可缓解, 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即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此外还有足部感觉异常,动脉搏动弱,功能性>器质性。
第三期: 营养障碍期:静息痛,即患者在不行走休息时出现的下肢疼痛,呈剧烈烧灼样疼痛,以夜间为甚. 肢体营养障碍,动脉搏动消失,器质性>功能性。
第四期: 坏疽期:持续剧烈疼痛,干性溃疡和湿性溃疡, 组织缺血坏死,可合并感染,最终导致截肢,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缺血分级 :
Ⅰ期 无症状期,仅在激烈运动后感到不适
Ⅱ期 正常速度步行时出现下肢疼痛
Ⅲ期 静息状态下出现下肢疼痛——静息痛
Ⅳ期 静息状态下下肢疼痛,伴有局部营养障碍、营养不良性溃疡、坏疽
常用的分级方法为wagner分级法方法如下:
(1)0级——指的是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的足,对于这些目前无足溃疡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加强足保护的教育、必要时请足病医生给予具体指导,以防止足溃疡的发生。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2)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这种溃疡好发生于足突出部位即压力承受点,如足跟部、足或趾底部,溃疡被胼胝包围。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3)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如厌氧菌、产气菌。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CELLULITIS),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4)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5)4级——特征为缺血性溃疡,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没有严重疼痛的坏疽即提示有神经病变。坏死组织的表面可有感染。
(6)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大动脉阻塞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神经病变和感染也影响。全部坏疽。
DUSS系统: 糖尿病足溃疡分级新方法
德国蒂宾根大学Beckert等日前提出了一种根据溃疡性质对糖尿病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的新方法。据此,他们建立了新的糖尿病足溃疡严重程度评分(DUSS)系统,并应用该评分系统对1000例患者进行了评估,证明该评分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预后。虽然目前已经有几个公认的糖尿病足溃疡分类体系,但是仍然缺乏科学、准确、实用的评分系统来评估糖尿病足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
DUSS系统对四项临床指标进行打分,分别为:
(1)是否可触及足动脉搏动(有为0分,无为1分)
(2)溃疡是否深达骨面(否为0分,是为1分)
(3)溃疡的位置(足趾为0分,其他部位为1分)和是否为多发溃疡(否为0分,是为1分),因而最高理论评分为4分。
研究人员应用DUSS系统对100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评估,随访至溃疡愈合或截肢或满一年。结果显示,得分为0分者的溃疡愈合率显著增高,而得分高者的溃疡愈合率降低,同时截肢率增高;得分相同的不同亚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得分每升高1分,溃疡愈合率降低35%;同样,得分越高,初始溃疡面积越大,溃疡病史越长,需要住院或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
研究提示:该评分系统简单实用,每名医师都可以很容易地应用该系统来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从而及时建议患者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2、中医的分级方法:临床分级表述如下:
0 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颜色紫绀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二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三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四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五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按糖尿病坏疽分为三种: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其中:
(1)、干性坏疽: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分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2)、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肢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3)、混合性坏疽: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化脓。 其特点是: 混合性坏疽是湿性坏疽和干性坏疽的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
按病因分类:
1、神经型:血液循环良好,足部麻木、干燥、痛觉不明显,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可形成足底神经性溃疡或神经关节病(Charcot)。
2、缺血型:下肢血管缺血病变造成肢端坏疽。
3、混合型:同时有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凉,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足部有溃疡或坏疽形成。
八、中西医的临床检查方法1、西医临床检查方法:(1)、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的检查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护性的感觉。较为简便的方法是采用10g尼龙丝(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一头接触于患者的大足趾、足跟和前足趾此时能感到足底尼龙丝,则为正常,否则为不正常。不正常者往往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高危人群,并有周围神经病变。这种利用特制尼龙丝检查患者感觉的办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好,花钱花时少,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推广使用。准确使用10g尼龙丝测定的方法为:在正式测试前,在检查者手掌上试验2~3次,尼龙丝不可过于僵硬;测试时尼龙丝应垂直于测试的皮肤;施压力使尼龙丝弯曲约1cm;去除对尼龙丝的压力;测定下一点前应停止2~3秒;测定时应避免胼胝,但应包括容易发生溃疡的部位;建议测试的部位是大足趾,跖骨头1、2、3和5处。在不同研究中测试部位包括足跟和足背。如测定10个点,患者仅感觉到8个点或不足8个点,则视2点以上异常。
(2)、皮肤温度检查
温度觉的测定也可分为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定性测定可以很简单,如放杯温热水,将音叉或一根细不锈钢小棍置于水中,取出后置于患者皮肤部位的皮肤让其感觉,同时与测试者的感觉作比较。定量测定可以利用皮肤温度测定仪如infra-red dermal thermometry,这种仪器为手持式,体积小,测试快捷、方便,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较好。
(3)、压力测定
压力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足的诊断。国外已经研究出多种测定足部不同部位压力的方法,如MatScan系统、FootScan系统等。这些系统测定足部压力的工作原理是让受试者站在有多点压力敏感器的平板上,或在平板上行走,通过扫描成像,传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颜色不同的脚印,如红色部分为主要受力区域,蓝色部分为非受力区域,以此了解患者有否足部压力异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步态分析。糖尿病足的步态分析是有临床意义的,可以为足压力异常的矫正提供依据。足压力异常矫正学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增加足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尽量减少局部受压点的压力,避免局部发生压力性溃疡。
(4)、周围血管检查
足背动脉搏动,通过触诊,扪及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来了解足部大血管病变,这是简便的、传统的、也是有临床价值的检查方法。足背动脉搏减弱或消失与年龄关系密切。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往往提示患者有严重的周围病变,需要进行密切监测或进一步检查。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是非常有价值的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指标,正常值为1.0~1.4,﹤0.9为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这些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正常情况下踝动脉收缩压稍高于或相等于肱动脉,但如果踝动脉收缩压过高(如高于200mmHg)或ABI大于1.5,则应高度怀疑患者有下肢动脉钙化。此时,应该测定足趾的血压。通常认为,足趾动脉是不会钙化的。测定踝动脉或足趾动脉,需要多普勒超声听诊器或仪器,仅能测定收缩压。如果用多普勒超声仍不能测得足趾收血压,则可采用激光测定血压的方法。跨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反映微循环状态,因此也反映了周围动脉的供血。测定方法为采用热敏感探头置于足背皮肤。正常人足背皮肤氧张力为大于40mmHg。TcPO2小于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TcPO2小于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需要进行血管外科手术以改善周围血供。如吸入100%氧气后,TcPO2提高10mmHg,则说明溃疡预后良好。
(5)、血管造影
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常用碘造影剂。因为X光穿不透显影剂,血管造影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显影剂在X光下的所显示影像来诊断血管的形态和走向,使组织结构及病变显示更清晰。血管造影可以用于了解下肢血管闭塞程度、部位,既可为决定截肢平面提供依据,又可为血管旁路手术做准备。
(6)、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的检查
常常很难判定足溃疡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很难判定感染是表浅的还是深部组织的以至引起脓肿或骨髓炎。深部组织感染常导致下肢或足的坏疽,因而了解有否感染非常重要。局部感染的征象包括红肿、疼痛和触痛。但这些体征可以不明显甚至不存在,尤其在是神经病变的足。更可靠的感染表现是脓性渗出、捻发音(产气细菌所致)或深部的窦道。应用探针探查疑有感染的溃疡。如发现窦道,探及骨组织,要考虑骨髓炎。可利用探针取溃疡底部的标本作细菌培养。针吸取样也具有特异性,但是缺乏敏感性。皮肤表面溃疡培养出的细菌常常是污染的细菌,缺乏特异性。
特殊检查的目的是确定有否深部感染。X平片可发现局部组织内的气体,这一点说明患者有深部感染。平片上见到骨组织被侵蚀,说明有骨髓炎。深部感染早期的变化不典型,因而不能据此来鉴别Charcot关节病与糖尿病骨病。111In标记的白细胞扫描能发现早期的感染,但不能鉴别软组织病变和骨组织病变。核磁共振诊断技术似乎是敏感的、特异的,可清楚地显示骨组织、骨关节的形态,但其在糖尿病足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证实。2、中医临床诊断方法(1)气血两虚痹阻证患肢发凉,麻木,酸胀或疼痛,遇寒加重,遇暖稍减,间歇跛行,患肢局部皮温下降,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或痿黄,肢端出现痪斑或痹点,或者患足疼痛,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或水肿,坏疽溃烂,创面棕灰,脓似粉浆污水,气味恶臭,脓腐难脱,或脱后肉芽淡红,脓水清稀,创口日久不敛,伴有发热恶寒,面黄形瘦,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尿清便溏,大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患者常呈现神疲乏力或胸痹心痛,舌质暗淡,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或弦紧等症状。
(2)脉络血痹证患肢发凉,酸胀麻木较重,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加剧,间歇跛行严重,皮肤多呈紫暗色,或有紫褐色斑块,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毛发稀少,肌肉萎缩,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青紫,有痹斑,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涩。
(3)脉络痹热证患肢酸胀麻木,灼热疼痛,遇热加重,遇冷稍减,夜间加剧,皮肤呈紫红色,干燥脱屑,趾(指)端或有小范围坏疽,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肌肉萎缩,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中动脉常搏动消失,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沉涩或细涩。
(4)脉络热毒证肢体严重缺血,并发感染与坏疽,患肢皮肤红褐或灰色,组织溃破有恶臭脓水流出,腐肉不鲜,疼痛难忍,夜间加重,病变发展迅速,轻者1个或多个足趾(手指),严重者可漫及足跟,小腿或小腿以上,轻者病变仅损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者深至筋骨,患者常出现营养障碍,呈现陷症危象。患者常伴有高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肢体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中动脉常消失,舌质红绛有裂纹,舌苔黄腻或黑燥,脉弦细或滑数。
(5)气阴两虚痹阻证患足暗红肿胀,疼痛剧烈,干枯焦黑,溃破腐烂,疮流血水,肌腔坏死则脓水恶臭。伴高热烦躁,寒战,口渴汗出,心悸气短,大便秘结,舌红苔剥,脉弦细无力而数。
九、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尽管近年来涌现了许多关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方法,但是终因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且消耗较高医疗费用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困难,这要求全科或专科医生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预防评价措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一次糖尿病足的评估,以早期发现溃疡和截肢的诱发因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畸形)。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检查和危险因素的评估、患者教育、合理而及时的治疗以及合理的专科会诊,可进一步降低居高不下的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一)、西医常见的治疗方法1、西方医学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已有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以药物干预、搭桥、干细胞治疗、截肢等临床治疗方法。其中常见的药物疗法有如下几种:
(1)前列腺素E1
前列腺素E1(PGI E1)能扩张病变部位小动脉、微动脉,增加缺血区域血液供应,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效地改善微循环。静脉途径给药时多在肺循环被灭活,且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PGIE1(凯时)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痉挛和有斑块的动脉。另外, PGI E1还有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功能。
(2)α-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压宁定、丁咯地尔等主要扩张小动脉,对于痉挛的血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足患者。
(3)己酮可可碱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基黄嘌呤衍生物,有扩张周围血管作用。最近发现还有改变血液黏稠度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对粒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可减少粒细胞激活对内皮细胞的损伤,适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管狭窄。
(4)抗血小板聚集药 研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黏滞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很多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之前就已发生心脑血管疾患,因此应及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和溶栓药物治疗。
(5)低分子肝素 为普通肝素裂解出的一组低分子碎片,其抗凝血酶作用较弱,而抗因子Xa作用较强,出血并发症少。由于低分子肝素去除了血小板结合点,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普通肝素降低。对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小,皮下吸收率高,半衰期长,促纤溶活性更高。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安全,容易检测,可用于糖尿病足下肢血栓病
(6)水蛭素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强有力的凝血酶抑制剂。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水蛭素引起的出血轻,且极少引起血小板减少。
(7)溶栓剂 尿激酶、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均可用于糖尿病足动脉血栓的治疗。其中尿激酶可同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所以选择性不强,且在血循环中可以很快被纤维蛋白原激活物抑制物所灭活,因此临床要求剂量大,股动脉直接注射可使糖尿病足下肢供血好转,破溃组织面积减小,促进足部溃疡愈合。
(8)抗氧化剂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常用普罗布考、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如果配合他汀类降脂药使用,会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
(9)干细胞移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缺血造成的一切后果可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arteriogenesis)和血管的新生(angiogenesis)得到代偿。骨髓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下肢缺血部位生成新的血管。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又称为细胞性血管搭桥术,为糖尿病足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干细胞移植方法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两种。目前国内外有多家医院成功地应用这项移植技术使一些糖尿病足患者获得了康复,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手段。
(10)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 应用超声波在血管内直接消融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使发生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再通,对糖尿病所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超声消融血栓的机制有空穴作用、机械破碎作用和间接助溶作用。目前认为空穴的破裂机制在超声消融术中起重要作用,其敏感性与组织的弹性呈反比,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属于非弹性物质,对超声消融有很高的敏感性。而正常的动脉壁有丰富的胶原质和弹性成分,对超声消融缺少敏感性可根据血管造影结果确定超声消融手术方案,经股动脉将导管送至病灶部位,使狭窄或闭塞的动脉血管通畅,有效改善糖尿病足下肢缺血状态。
2、截肢
因为感染和控制血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条件,糖尿病足深部溃疡多合并严重感染,给全身带来感染威胁,因此糖尿病足深部溃疡既往多主张实行高位截肢治疗,一般在感染部以上10公分处截肢;截肢并不是必须的,也不是越早越好;只有在严重坏疽界限清楚后才需进行截肢。积极保守治疗仍发生坏疽,应及时予以截肢,截肢部位要精确估计、局部循环应作出选择,确保良好的循环高度。
3、蛆虫疗法
蛆虫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烂,皮肤溃烂等有相当优势,它还可以进入到外科手术都难以到达的深部创面(二)、中医疗法近几年,中医这几年在治疗糖尿病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不截肢、保护腿”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糖尿病足中医疗法”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病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突破,对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糖尿病足中药疗法”:
以中医“温阳益气活血”理论为治病依据,并配伍了具有温补药性的菌类中药进行治疗。此疗法可以在患者肢端未完全坏死的情况下,免除截肢致残的不良后果,而且治疗费用低,成功率高,治愈后不易复发,远期疗效好。
中医中药保守治疗特色疗法: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采用纯中药内服、外治、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极佳!!20年治疗患者上万例。
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肢体血管病,可以温阳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活恢复,并有清洁伤面,局部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吴主任根据临床应用,总结出不同类型及不同阶段之熏洗方剂。
(2)中药制剂
藏红油、川芎嗪、红花注射液、复方丹参、疏血通等中药制剂对糖尿病足均有一定疗效,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3)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1.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学机制
1.1 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把葡萄糖运入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是维持血糖正常的重要激素,其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将导致糖尿病。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1.1 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胡芦巴乙醇提取物引起大鼠胰岛素浓度增加的实验提示其机理是由于对β细胞的直接刺激作用,胡芦巴提取物中存在能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物质:4-羟基异亮氨酸,其主要作用于β细胞膜的K通道。
1.1.2 通过保护、修复胰岛β细胞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
生地、黄连水煎液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内分泌细胞明显肿胀,胞浆减少,细胞排列稀疏,紊乱不均,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变性,核大小不等;而生地、黄连大剂量组小鼠的胰岛内分泌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接近正常,肿胀减少,空泡变性减少,分泌细胞较模型组增加,提示其主要通过保护、修复胰岛内分泌细胞而增加血清胰岛素浓度。
1.1.3 防止胰岛β细胞的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
1.1.4 降低胰升糖素,增加血清胰岛素含量
3.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溃烂的药理学机制
3.1采用藏红花等提取物进行广谱消炎杀菌
3.2采用芸薹子、海鳔蛸等提取神经营养物质,对患处进行神经营养改善
3.3通过将神经营养因子、养血活血因子、原生生物肽活性因子以及绿色血液的乌贼体内的骨毒抗原、血毒抗原有机结合,导入患部组织及高位肢体,在抗菌消炎、解毒通络的同时激活已处于假死状态(休眠)的组织细胞并促其再生
3.4达到营养神经、养血活血、之后解毒去腐,进而恢复神经知觉功能,血管血液流畅,营养供应正常恢复四肢机体功能或者生肌愈合的目的。
(4)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大量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部颁标准》中已收载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制剂有:愈溃生肌保健油、消渴灵片、渴乐宁(胶囊)、金芪降糖片、玉液消渴冲剂、养阴降糖片、降糖甲片、降糖舒胶囊、消渴降糖片、降糖胶囊、消渴降糖胶囊、消渴丸等。近年来新的中药制剂在药效学、临床研究上均取得一定成果。
(5)民间偏方在治疗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5.1中草药泡脚,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
5.2外涂皮夫子糖足液, 杀灭细菌、真菌。
5.3湿敷生肌散,促进伤口愈合。
十、糖尿病足的护理原则1、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任何溃疡和坏疽都有潜在的感染问题,感染创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预防和控制感染。
(1)局部创面处理:
主要是保证溃疡创面充分引流和创面清洁。瘀滞性溃疡的创面每日可用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纱布换药,直至创面肉芽新鲜为止。湿敷法是利用细孔纱布用所需药液浸湿,略加挤压后以不滴药液为度,表层敷料应超过伤口边缘3~5 cm,以防止细菌污染伤口,根据创面情况应定时更换。干性坏疽只需用碘酒、酒精消毒,而后用无菌干敷料保护,以防止继发感染。各种处理都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不要以为反正是感染伤口而忽视无菌操作,致使感染反复加重。
(2)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伤口感染较重,全身抵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注意外部环境:
保证病室环境、床单及病人皮肤的清洁。溃疡创面周围的皮肤可用温水、中性肥皂轻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拭干。应避免挤压伤口和损伤患周皮肤。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口愈合溃疡创面只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无感染和坏死,敷料无刺激性且湿润、透气,肉芽组织就会迅速生长,加速创口的愈合。
(1)重视局部治疗和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坏死期创面局部处理非常重要,这对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和保存肢体均有重要的关系,故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及时清除溃疡创面的坏死组织。我们经常采用“蚕食法”:即换药时将坏死组织分期分批进行清除。具体方法是:远端坏死组织先清除,近端的后清除;疏松的坏死组织先清除,牢固的后清除;软组织先清除,死骨后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形成后再做彻底清除,但应注意局部的血液供应状况。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患部受压,卧时注意勤翻身,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必要时使用支被架。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溃疡,指导患者做患肢运动练习,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的有效方法。作法是:患者仰卧,先抬高患肢至45°,维持1~2 min,然后坐起垂足于床边2~5 min,并做踝足部旋转和伸屈活动10余次,再仰卧床上休息2 min。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溃疡,卧床时抬高患肢,并可在床上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以发挥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可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
(3)合理饮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贫血者,轻症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物,重症,应间断输血,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元素锌。研究资料证实,周围血管病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粘滞状态,因此,应限制高脂饮食,提倡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少食辛辣炙、膏粱厚味,饮食坚持清淡原则。3、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周围血管病性足部溃疡及坏疽,临床为慢性过程,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原发病为本,足部溃疡及坏疽为标。溃疡及坏疽取得疗效的过程原发病也得到了改善,但溃疡及坏疽愈合不等于根治了原发病。因此,根据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顾的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及坏疽复发的关键。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施治,整体综合治疗与调护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有效措施。
十一、糖尿病足患者的饮食管理1、要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
女性: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10
如果您的体重在理想体重的土10%以内,可视为正常,超过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2、要确定需要的总热量作为一个普通活动量的老年人,按胖瘦不同,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为:正常体重20-25千卡/公斤,消瘦人群为30千卡/公斤,肥胖人群为15-20千卡/公斤。3、餐量分配全天食物量可按1/5、2/5、2/5,或1/3、1/3、1/3或1/7、2/7、2/7、2/7的比例分3餐或4餐进食。
1、主食:根据自己的劳动强度或活动强度制定全天的量。职业男性一天以350-450克粮谷类食物为妥,女性为30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一天的主食量可酌情增加,反之应适当减少。休息或卧床者,男性的主食量为250-300克,女性为200-250克。上述各类患者中,肥胖者进食量限制应严格一些,而瘦弱者则可适当放宽。4、食物搭配1、蔬菜类:量及种类无特殊限制。
2、肉食类:避免高脂食物,可选择少量瘦猪肉、牛肉、鸡、鱼等。
3、豆、奶制品及蛋类: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与肉类一样,每顿适量便可。如早餐可食300毫升奶或豆浆,或一个鸡蛋(有高脂血症者应少食蛋黄),外加50克或100克主食。
4、水果:血糖控制良好者,每天可进食少量的水果,但应避免吃含糖量高的如橘、柑、葡萄、荔枝等,并适当减少饭量。血糖未得到满意控制者,最好不吃。
十二、对高危足患者的教育与保健1、检查您的双脚许多糖尿病足都起因于足部的外伤,如果伤口出现感染或久染不愈合的症状,应及时就诊,进行专业的处理。平时生活中,如果下肢出现水疱、割伤、发红、变硬、破溃、局部发热、局部发凉等症状,患者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2、重视足部的保养(1)坚持每天用温水泡脚,温度应低于37度,并适当用双脚按摩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
(2)洗脚擦干后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趾甲,并把边缘磨光滑。
(3)脚上长了鸡眼、老茧或尤子,千万不要自己处理,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处理。
(4)不要打赤脚,以防被地面的异物刺伤。
(5)尽量选择棉布袜,袜边不要太紧,避免袜口勒出印痕
(6)天气冷时,不要使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脚,以防烫伤。可用厚袜及毛毯保温。
(7)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运动受到限制,对于运动,要穿运动鞋。
(8)保持鞋内卫生,勤洗鞋底和袜子。
(9)保持鞋内干燥,积极预防脚气。
(10)对于干燥的皮肤,应该使用润滑剂或护肤软膏,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
(11)绝对不能用化学物质或膏药来除去角化组织或胼胝。
十三、世界各国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动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的糖尿病人群以达到1.8亿人,这3.6%的糖尿病患者耗费了12%—15%的卫生资源。
而根据“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的统计,在所有进行的低位远端截肢手术的患者之中,有40%—70%的患者与糖尿病有关,在有些地区,这个数据甚至高达70%—90%。目前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国家已经制定糖尿病足预防和处理的指南,然而,由于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目的、目标或患者特征的不同,各国在糖尿病足的防治问题上形成不同的思想。1、美国:美国的医疗救助体系非常完善,低位远端截肢费的平均偿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10969美元,个人支付26940美元,术后还形成了老年人临护、主要健康护理及康复治疗服务。美国对糖尿病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前瞻性评估体系,从医院到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具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的足病专业健康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建立了针对足溃疡患者建立了多学科防治程序,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对足溃疡采取多病因治疗,目前已使截肢率下将了43-85%。2、印度印度的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城市为5%,农村为1%—1.5%,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突破12亿,因此,推测约有7000万以上的人会有足病的危险,对印度政府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要印度南部,赤脚走路是非常常见的,暴露的糖尿病足容易受机械外伤的危险,由其那里属于热带气候,也增加了热损伤的危险。
1、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包括减少赤脚走路,从而减少低外伤、足的热损伤、感染,增加穿适宜性鞋袜的知识;为早期患者提供医学指导,以免患者落入江湖庸医之手;提供救助信息。
2、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包括定期组织地方级别的医学教育课程,参加国际会议,出版糖尿病足刊物。
3、增加国家保健投入:为每个地区级水平提供最低需要的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各级水平的糖尿病足医学保健工作网;提供预防性和保护性的鞋袜和伤残康复服务的相关设备。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良好资源的国家,但是澳大利亚由于患者文化背景、经济消费和地理环境差别比较,比如澳大利亚的土著和Torres海峡岛人的社团,这些人不但社会经济地位低、营养不良,而且还有长期的种族歧视与殖民统治而表现出的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不愿意积极地融入社会,这些因素使糖尿病足与截肢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目前澳大利亚已制定了详尽的足保健措施,由护士助理承担,在临床实施后,第一次远端截肢率下了50%。他们还经常在国家电视台每天播放电视节目,同时发放宣传资料到全国各诊所、零售店和学校。4、巴西巴西的糖尿病患者约有1700万,白人和非白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但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是有24%的患者没有任何方式的治疗,只有8%的患者注射胰岛素。在巴西,糖尿病较低位远端截肢的发生率是180/100 000,糖尿病病患者截肢的危险度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的截肢率危险度高100倍。足溃疡占巴西国内所有大医院床位的51%。目前,巴西糖尿病足学会正在吸取英国和美国的经验,实施糖尿病足教育计划,强制性更换不合适的鞋袜,已取得很大的效果,这些工作都是由医院和卫生保健中心的专职人员来执行。5、南非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人的足保健都是由具有医疗救助计划(医疗保险)的私人部门来提供,通过定期的筛查和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和改善足的服务。但是,南非是一个消费高、收入低的国家,对于糖尿病足还没有给予特殊鞋袜鞋垫的处方和资助制度。而且,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患者的健康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如果一患了踝关节水肿的患者去找传统的医者治疗,他会用剃刀在踝关节周围切很多小口让液体流出。鸡眼膏和涂漆是的应用是常见的。对于现在的南非来说,糖病足的预防和教育都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十四、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常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感觉丧失、疼痛、溃疡及肢端环死等。最常见的后果是慢性溃疡,最严重的结果是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症状,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发病人群主要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患者,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使伤口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溃烂、肢端红肿、变黑、坏疽等。15%的糖尿病病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发生足溃疡。
引发足溃疡的原因通常有周围神经病变,轻微外伤,足畸形、水肿,缺血性病变,胼胝和感染。在美国,前三位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美国西雅图的一项糖尿病足病研究,对749名退伍的糖尿病军人进行了为期3.7年的随访,发现足溃疡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夏科关节病、有截肢病史、尼龙丝感觉消失、有足溃疡病史和足背经皮氧分压降低。另一项关于足溃疡治愈后的跟踪研究,对468例足溃疡治愈病人的随访结果显示,溃疡复发率在第一年为34%,第二年为61%,第三年为70%,有截肢病史者溃疡复发率则更高。这468例溃疡治愈病人的截肢随访结果则为:第一、三、五年的截肢率分别为3%、10%、12%;其中有截肢病史者,第一、三、五年的再截肢率则高达13%、35%、48%。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对患者足部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各种神经 病变(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微血管病变、足底压力增大、爪形趾等足畸形、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这诸多的危险因素和局部病理生理的改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糖尿病病人足部溃疡、损伤的形成。
十五、具体症状症状一:湿性坏疽
病因: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治疗:对于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创面处理是比较费事的,湿性坏疽患者易感染,出脓,臭味十足,给护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对于糖尿病足来说,创面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症状二:干性坏疽
病因:干性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分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由于坏死组织比较干燥,故既可防止细菌的入侵,也可阻抑坏死组织的自溶分解。因而干性坏疽的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回流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体表水分易于蒸发,致使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由于坏死组织比较干燥,因此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
治疗:对于干性坏疽
第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稳定。
第二、根据伤口状况进行创面切开引流、清创、消炎、止疼。
第三、服用中药调理脏腑、恢复体质、止血生肌、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伤口愈合(中药调理是重中之重)。中药对治疗糖尿病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降低高血凝
(2)、改善微循环
(3)、止血生肌
(4)、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伤口愈合
(5)、增强体质
第四、加强足部护理:控制好饮食,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
症状三:混合性坏疽
病因: 混合性坏疽也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这些病人同时会出现流脓感染和干性坏疽,这些坏疽病人在治疗时更须要细心和周到,本来坏疽患者心理都很脆弱,需要更大的关怀和给予信心,但是这种种混合性坏疽病人他们甚至会因为病理的不断变化而认为是坏疽的加重或复发。混合性坏疽病人常见于糖尿病2型患者。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及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及败血症发生。肢端干性坏疽时常并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如脑血栓、冠心病等。
治疗:对于混合性坏疽,使用中医愈溃生肌保健油、脉溃康,可以快速控制外部感染,它比许多抗生素更管用,更持久,可以让治疗赢得时间。传统抗生素治疗一般剂量越用越大,而且对患者的心脏、肝脏和肾功能的负作用很大,而中医治疗则避免了这些负作用。
夏季足部保养预防糖尿病足
夏季,最多的糖尿病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有数据表明,1/3的糖尿病患者的腿脚步会出现严重病变,如不及时治疗,不但会截肢,还会危及生命。“一般来说,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足部微小的创伤,如鞋的挤压、擦伤、皲裂或鸡眼处理不当、烫伤等都会引发糖尿病足。”
“夏季是糖尿病足的发好季节,因为夏季光脚的机会较多,脚部容易被碰伤,而且夏天蚊虫多,被蚊虫叮咬后,皮肤易出现瘙痒,再加上出汗多,皮肤被抓破后容易感染,而形成糖尿病足。”
十六、糖尿病足治疗费用评估糖尿病足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卫生组织关注的医学难题。糖尿病足因为其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治疗难度,已作为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尽管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快速致死,但却容易使人致残、生活质量快速下降。在美国,糖尿病病人下肢截肢者的数量每年超过了5万人,是非外伤截肢的第一位,占所有截肢手术的一半以上。近些年,我国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国,糖尿病足平均住院日是4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5万元,这个费用大约是糖尿病平均住院费用的四倍!
十七、糖尿病足-健康小贴士1、穿软皮、棉或莱卡面料的平底鞋,样式要宽松,让脚趾能舒服地伸展开。2、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粗糙接缝。3、穿棉袜,每天更换袜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