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镇东门村东门村因位于海盐县旧县城东首而得名。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发展,东门村土地不断被征用,现有村民小组7个,5组、东6、西6组东接杭州湾,南临核电枫叶小区,西靠东城河,北至明珠村;7、8、9、10四个村民小组在盐平塘以西,谢家路以东、北城河以北,庆丰路以南。
2003年,5组、东6组、西6组被列为海盐县城东开发建设区,至2005年年底,县城盐平塘以东村域土地(包括耕地、宅基地、零星土地)全部被征用,现存耕地不足10亩,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不可能,仅有的土地种植家常蔬菜,主要是自给自足,剩余的提篮小卖。东门村因一直毗邻县城,村民生活一向相对较稳定,旧时有“走得着石板路,吃得着水豆腐”之说.现因地处城中村,村民从第一产业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工业生产企业9家,从事的行业包括五金标准件生产、加工塑料制品制造、纸箱生产等,其他小厂、小店不下40家,并逐年增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集体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现有出租房面积近1万平方米,年收入超百万元。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保持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002年9月村经济合作社率先进行了社区股份制改革,把村级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变为全体村民股份所有,年终根据实现利润按股分红。
2005年底全村503户1115人(农户71人,非农户1044人),其中男493人,女622人,村农民经济总收入86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1元.
2、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东门村该行政村隶属大理市大理镇,地处大理镇东南边,距大理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邻龙龛、才村村委会,南邻南门村委会,西邻玉洱、魁阁社区居委会,北邻西门村委会隶属的甘家村。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312户,有乡村人口4804人,其中农业人口 4804人,劳动力292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96 人。
全村国土面积3.75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08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蚕豆、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270.5 亩,人均耕地0.47亩,林地2701.5亩。该村属于州级小康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为主。
东门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辖区内主要民族有白族、汉族、回族、彝族等民族。城外三个自然村(月溪村、大院子村、果子园村)都有定点摆放的垃圾桶,定时由专人负责清运,因此,村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强,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相对较好。城内三个自然村(棕树园、青石桥、东门街)部分农户从事家庭旅游接待和餐饮服务,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该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文教基础设施,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
3、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东门村东门村地处松江区的东大门,是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有1.85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466户农户,共1359人,外来人口达3000多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65名中共党员,40名村民代表。
全村拥有可耕地250亩,固定资产2000万元。拥有标准厂房近10000万平方米,普通厂房2000平方米,市场门面房等商业用房5100平方米。全村拥有内外资企业12家,其中日资2家,台资1家,民营9家。拥有建材市场1家,菜市场1家。全村工业总产值2800多万元,利润120万元,人均收入9800元。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工业区开发,旧城改造发展,大量土地被征用,有5个村民小组被相继撤制,有1016名村民已农转非,683名参加了小城镇保险,村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随着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东门村正在以一个崭新的风貌和姿态率先阔步奔向现代化。
4、安徽省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东门村位于花桥镇最东边,面积4.5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总人口3180人,党员67名。集体耕地面积2820亩,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村党总支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村集体收入超过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去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被镇党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
一、加强党总支建设,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东门村向来以贫穷、落后、班子不团结而闻名,在2002年的村支部换届中,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调整了村级支部班子,将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推上了支部书记的岗位,村两委班子上任后,首先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做到照章办事;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进班子团结,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好支部班子民主生活会,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树立正气,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好自我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要求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并注重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形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为了让群众放心满意,村里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对村里的帐务帐目、集体资产的经营情况、粮补的发放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全部实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实了基础。
同时注重发挥村级配套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了以党建、维稳、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工作制度,使村干部责任明确,各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章办事”的运行机制。
二、加强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
针对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和本领不强的实际,村党总支依托综治活动室和党员电教播放室为主阵地,加大对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青年积极分子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截止目前,村已举办实用技术、政策理论、法律知识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达到72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每位村干部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多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增强了,真正达到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目的。
三、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根据镇党委统一安排和部署,村党总支在巩固和提高“五好”村党支部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事因人设岗、自主自愿、方便操作”的原则,设置了计划生育监督指导岗、科技示范岗、打更巡逻岗等5个岗位。建立和完善无职党员动态考核公示制度和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党员监督和季度、年度考核。党总支通过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构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有效地推动了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民办事实力。
一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该村一方面积极组织全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为农服务工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盘活资产和村级水面效益,2005年10月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将林场进行低产林改造,向外租赁承包和水面发包,通过公开发包两项共计创收57万多元。
二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民心。工作中,该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工作做在群众的心坎上。首先,村党总支经过研究后,投资15万元,修通了花东路东门段的砂石路2000米和各村民组的砂石路,投资2万余元改造了汉口电站,引进外资兴办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全村70%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另外,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有线电视安装入户。通过对水、电、路以及其它公益事业的建设,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村党总支充分认识到农民要想富就必须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抓产业结构调整,走科技兴农,加大科技投入。在抓好粮食生产上,该村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发展优质稻生产,同时村党总支还积极与本镇龙头企业——芜湖双丰粮油实业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发展定单农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仅此,农户每亩多增加收入100余元。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村党总支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规划和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经果林和苗木花卉。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加强农业、依靠科技、发展多种经营”路子,党总支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村干部和党员每人要掌握2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村党总支还积极邀请农技人员到该村给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农业适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村党总支利用本村东门渡集镇及芜湖县县委给予的边贸特区的优惠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商贸业,在本村的东门渡街道建起了长500多米的商贸一条街。目前,两侧门面、餐饮业个体门店、摊位已发展到1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五、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三个议事组织”,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由群众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2002年以前,村级财务比较混乱,由此群众反响很大,干群关系紧张,为彻底消除群众心中的疑惑,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村邀请了镇纪委、农经站对村级财务进行了清理,并针对村民意见较大的东门渡集镇开发,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了规范清理,并将结果及时向村民代表和群众进行公布,消除了群众的疑虑,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六、“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提高“三个文明”建设水平,为此村党总支积极向广大村民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标准;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狠抓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共有“五星级 ”以上文明户217户。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村内重点工作及时向全村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在财务收支方面,严格执行监督小组审批入帐制度,做到及时入帐、帐实相符,手续完备;邀请镇司法员到村讲课,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全村刑事发案率为零,社会治安良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5、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东门村东门村是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行政村之一,地处市区东侧,连接机场,属城中村,现有人口797人(原土地征用前人口1700多人),农户410户;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33人;有9个村民小组,现分散居住在市区书院新村、梅花苑新村、浮石苑新村等,这几个新村属于城市建设拆迁异地安置,建成后房屋达500余栋。全村在2002年土地全部征完,共征地总面积350亩。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目前村集体年收入达200余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64元。目前35-54周岁村民春节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1800元,5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406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东门村先后荣获了省、市、区三级文明单位,市区两级奔小康示范村,创建省卫生城市先进村,区级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一级强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又被命名为区“五好”村党支部,2003年评为衢州市“五星级”党支部。
东门村租用驻衢部队(机场)的百亩土地,投资160余万元,建成水、电、路、喷灌溉设施齐全的280个蔬菜大棚(全面覆盖),使得蔬菜生产这一东门村农业的主导产业得以延续。2000年被列为区级效益农业示范基地;2001年区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005年1月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6、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东门村南山镇东门老区基点村,位于南古路旁,交通便利,距市场34公里,离集镇4公里,辖大坑、后坑两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0428亩,林地面积6700亩,海拔180米,气候温和,有利于种养业发展。千年古刹东门寺所在地。南平市科协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挂点帮扶,帮助该村建设灌溉水渠,解决村民生产用水问题。帮助村建设“科技阅览室”、“科普宣传栏”等文化阵地、设施。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挂点村开展科技下乡、义诊活动,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帮助农民开发致富项目。
7、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东门村位于金淘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距离南安市区仅2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庄位于周围四村之中,东临东溪村,西接石林村,东北与莲坑村隔岸观望,西北与杏山村接壤。
村委会设在古街后坑埔街头,有东头、过圳、宫口、兰林、吾洋墟、美茂墘、筐内垄、苦营、兆祥、内墘、溪心、美厝、南美山等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470户6300多人。
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社东星大队重名,恢复旧称东门大队。1984年改为东门村委会。
东门村坐落于巍峨俊秀的高盖山南簏的淘溪河谷平原上,村庄四周青山环绕,村中碧水长流,风景优美,土地肥沃。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90亩,山地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盛产茶叶,柑桔,桂圆等。 省道307线贯穿全境,金码公路也在境内与省道307线接轨,距离泉三高速路口2.5公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有史以来,就形成以后坑埔为中心的商贸集聚地,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又形成另一个商贸市场--新东街。这两个市场可以辐射到金淘上都周围九个村及邻镇诗山镇、码头镇。不久的将来,凭借着交通枢纽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东门村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是首批被南安市政府评为“富裕型小康村”称号。历史以来东门村就是著名的侨村,又素有“草席之乡”的美誉,该地盛产柑橘、龙眼及草席编织。境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民勤劳致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中各种设施齐全,各项活动开展较好,如篮球、排球、老年人气排球、门球等活动。村民们热情高涨,村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据东门谢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子荣也……”东门的先贤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在此定居繁衍了。古时东门称十四都忠孝境;解放初,东门村隶属于后坑乡政府,称为东门村。文革时分拆为东星村与东溪村两村,文革后东星村恢复为东门村至今。东门村村民均为谢氏。是南安市谢氏聚居数最多一个村,由东门谢氏繁衍而出的有:浙江苍南藻浮上九保村谢氏,浙江温州谢氏,福鼎前街谢氏,台湾省高雄左营谢氏,共达两万多人。
东门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村内现存有一些古祠、古宅、古井等均保存较好,如东门后坑埔旧街、东门寨、阳朝寨、霞霖宫、莲花祖祠、石狮祖祠、东房祖祠、三房祖祠、泉珍厝、大番厝、万香厝等。现在村中洋山坪上近思小学及南光中学近二十座的现代化高楼巍然耸立,红瓦白墙,绿树掩映,为古朴秀丽的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代以来,由东门村移居海内外者众多,有移居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他们为当地的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商界名人,如谢长岁、好音夫人、谢振酬、谢瑞成、谢学群等。他们对家乡怀着拳拳之心,乐捐好施,慷慨解囊,为家乡乃至南安市的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1]
8、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东门村属凤塘镇,在镇政府东侧,因地处凤塘片村东面,故名。由东门、韦厝二个自然村组成,东与枫溪镇沟尾谢村接壤,西南分别与南门、大埕交界,北面与浮岗隔溪相望,据《陈氏族谱》载:南宗绍兴丙寅年,陈姓承凤公迁入创乡。以农为主,荔枝为当地特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