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波(1887——1938)字佩川,单县中学的创始人、著名进步人士、抗战烈士,山东单县城关镇南关街人,原籍江苏镇江。清末随祖父移居马良集开中药铺,后迁居单城南门里开设“三元堂”药店,祖、父、兄三代从事中医。玉波幼年读私塾,稍长转入学堂,后在菏泽第六中学读书,继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1915年毕业,1919年曾参加著名的“五·四”青年运动。1920年回菏泽六中任学监(后改称教务员)。1929年孙良诚任山东主席在泰安招考县长时,玉波被录取任命为蒲合县长,后任虞城县长,1931年回单县筹办单县中学时为第一任校长。1934年到聊城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的秘书主任、第六区参议会总参议长。
玉波先生是三十年代单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学者、教育家。单县是菏泽地区的一个大县,1931年前,单城只有几处小学,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富家子弟远赴约二百里的济宁七中、菏泽六中报考外,大部分子弟升学无门,处于失学的痛苦之中。玉波决心创办单县中学。筹办中,首先碰到的是校址的选择和经费的来源问题,他找到在单县任教育局长的吴子尚,又邀约在济南东鲁中学任教的教师杨敬轩,一面呈请山东省教育厅的批准,一面在单县广造舆论。在县长王希帧的支持下,腾出城隍庙作为校址。当时,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建校,但不拨经费,县长也无权增征田税。
赵玉波、杨敬轩等便到处奔走,散发劝募信并广发请柬,邀请富户、士绅、知名人士开劝募会,由县长王希帧亲持捐册,面请签名资助。如单县名流周原健(单县周楼人,晋军旅长)捐银币壹仟元,并捐赠善本古籍《四库备要》一部,清末举人贾鸿宾(单城南马道人)捐银币三百元,其余绅商富户纷纷认捐,通过县内外广为募集,共筹措银币壹万余元,解决了办校经费问题。经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委任赵玉波担任该校首任校长。玉波任校长后,即进选聘任各科教师,当时的聘任制是任期一学期,薪俸以课时计,新学期接不到聘书者,即为解聘。单中受聘教师多为大学毕业,少数为高师或专科毕业。1931年寒假开始招生,共录取男女新生150人,开创了男女生合校上课的先土例。学校分设两个初中班,一个师范班,均为三年制。
1932年春节后正式开学,校舍因陋就简,以城隍庙大殿为教室,东西廊房为宿舍,校院狭窄,没有操场,玉波校长亲率学生在课余抬上,把校北一大水坑填平作为操场,后又西购谢家庙,东并岳公词,北购李家宅基扩建校院,新建了北楼教室两座,校门楼房一栋。到1934年,共招收一个师范班、初中四个年级,男女生三百余人。由于玉波先生治校有方,校风正、教学严,师资水平高,学生刻苦学习,全省会考时,该校成绩名列前矛。
为了活跃学术研讨,打破以往的封建保守空气,迎来新的革命思潮,1934年春,玉波又从济南中学聘请高文甫老师到单中任教。高老师文学造诣颇深,由他讲授新文学名著,为单县哺育了数以百计的革命青年,播下了革命种子。先后在县中学习的优秀学生张子敬、王存典、尚格东、傅运虎、苗春亭、杨作磊、包备五等相继投入革命,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有的成为党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教授、学者,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4年秋,赵玉波应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之聘,赴聊城范公保安司令部任少将秘书主任。1937年12月26日,济南沦陷后,韩复榘等国民党大小官员南撤,腐败的统治土崩瓦解,这时中共鲁西北特委负责人张霖芝以特委派驻范部代表身份来到聊城,在徐运北、赵建民等领导下的鲁西北中共党组织的配合下,与范筑先将军合作抗日。
1938年4月25日,日军攻占武汉之后,即倾全力对鲁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一聊城进行扫荡。11月13日,日军104师团米松部队的平田联队由泰安出发,会同驻东阿的岗村联队,当天傍晚在江部渡口抢渡黄河,向聊城逼进。山东省主席沈鸿烈部驻东阿黄河西岸鱼山的一个团不战而逃,致使敌人长驱直入。当时,范公刚从安平镇前方回聊城,遂决定一面派兵截击敌人,一面令聊城疏散人口,留部分人员守城。这时,赵玉波奉范之命,愤笔写了“守上有责,决不南渡”的通电。
日军围攻甚急,范公与玉波坚守城垣。11月14日,日军又用飞机大炮联合进攻东门一线,范公在东门城楼上左臂受伤,在撤至城中心“光岳楼”附近时,又被日军飞机扫射打断腿骨。这时范将军再次劝告身边的战友赵玉波说:“你是文职人员,快撤走吧!”玉波为了表达跟随范司令保卫聊城的决心,对范公说:“有司令指范公)在,吾人复何惧!苟司令不测,我人生何益!”范公由于伤势过重,撤出光岳楼北,在水口南的大路上,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时范公的700余战士英勇殉国。玉波继续坚持巷战,在撤至聊城西城门附近时壮烈牺牲,时年51岁。同时牺牲的还有跟随赵玉波先生任参谋的单县籍黄小街人张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