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帝李自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顺帝李自成作者: 李健侯著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数: 380000

版次: 1

页数: 498

印刷时间: 2008/10/0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2900190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历史

定价:¥49.80

编辑推荐毛泽东一生唯一抄存本,我要向此书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毛泽东。

这是一部极有教育人民作用的书。——毛泽东

内容简介《大顺帝李自成》,原名《永昌演义》,成书于1940年代,是民国时期唯一的一部以李自成起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在书中,作者写了关于李自成起义兴衰始末、大明王朝的灭亡、清政权的兴起等内容,中间夹杂了诸多神话元素,可读性较强。本书完稿后,曾经送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亲自审阅,毛在审读之后表示出对此书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亲自嘱托秘书,逐字抄存了这部书稿!

这部著作,后来也对姚雪垠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李健侯(1894-1954)原名宝忠,字健侯。祖籍陕西米脂,生于四川。七岁读私塾,中学堂毕业后返回米脂。因家境富裕,不事农耕,放浪形骸。壮年时曾游历山西、直隶等地,平时居家读史、绘画,悠闲度日。他收集披览多种正史杂书,博采众记,起了为李自成立传的念头。遂于1926年动笔,撰写成一部40回本、38万多字的历史小说《永昌演义》。为书稿脱手,经过四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六次抄缮,甚至不惜卖掉部分田产。1934年,李应聘参与县文献委员会编纂《米脂县志》。1944年,《永昌演义》手抄本由李鼎铭带到延安,毛泽东审阅后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抄存。建国后定居西安。

目录毛泽东同志给李鼎铭先生的一封信

刘澜涛关于《永昌演义》的一封信

自序

第一回陈祖师偈语征先兆李守忠善念获佳城

第二回祷嗣息河岳钟灵异送文书走马伏凶星

第三回抗天兵迎祥初犯顺违将令自成投高营

第四回俞翀霄兵败临真镇高迎祥称王霸三边

第五回李自成兵入山西境曹文诏大战寿阳城

第六回左良玉援师溃修武李自成乘冰渡黄河

第七回陈奇瑜师援南阳郡李自成中计陷车厢

第八回顾君恩用计脱险地李自成兵败走平凉

第九回守固原梦龙死国难会献忠自成陷凤阳

第十回恣淫虐张李绝友谊战襄乐曹艾两捐躯

第十一回洪承畴泾阳破李闯孙传庭周至获迎祥

第十二回袭王号自成入巴蜀战成都承畴首立功

第十三回脱重围神签占胜兆窃侍婢高杰投官军

第十四回筹大计李信进忠告聘军师自成人嵩山

第十五回破洛阳军师初用计守汴梁周王散积金

第十六回傅宗龙战殁项城县边大绶伐墓断龙山

第十七回雪大仇乔年甘授命保全城艾诏勇捐生

第十八回行反问人龙死冤狱决黄河洪水灌开封

第十九回李自成兵败朱仙镇孙传庭师溃南阳城

第二十回战汝宁文岳死忠烈败良玉自成人襄阳

第二十一回焚献陵楚抚殉国难守承天按院陷敌营

第二十二回建襄京自成诛反侧破湘楚献逆肆凶残

第二十三回刘熙祚死节长沙郡李振声殉难裕州城

第二十四回人关中君恩献妙策催急战传庭死潼关

第二十五回人西安荩臣死忠烈还故里衣锦祭先茔

第二十六回守榆林将帅倡节义人甘州贺锦建奇功

第二十七回正王号建国崇三代誓师徒传檄人山西

第二十八回蔡巡抚死节太原郡周都督战殁宁武关

第二十九回陷宣大抚臣双尽节战阳和叛将献居庸

第三十回陷京师文武死忠烈殉社稷庄烈上煤山

第三十一回武英殴自成登大宝昌平州黎庶哭思陵

第三十二回费宫人用计刺罗虎梁兆扬纳款见新君

第三十三回一片石吴襄骂逆子山海关三桂借清兵

第三十四回假吊伐满洲争汉鼎失永平自成弃燕京

第三十五回牛金星挟嫌诛正士李自成兵败回关中

第三十六回失潼关世耀死国难战渭南双喜勇捐躯

第三十七回失西安群英殉顺祚人武昌自成拒清兵

第三十八回九宫山清兵剿余烬玄帝庙自成悟宿因

第三十九回明大义赤心争汉统拒清兵来亨死通梁

第四十回夹山寺英雄成大梦壶芦山遗老述根由

永昌演义考证书目

媒体评论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现在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

——毛泽东致李鼎铭信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毛泽东

1944年4月29日,毛泽东专门致信李鼎铭,通过他转达对本书作者李健侯先生的“深切之敬意”。毛泽东为此书提出的修改意见,对后来姚雪垠创作《李白成》(获茅盾文学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书摘插图第一回陈祖师偈语征先兆李守忠善念获佳城

话说天下大势,治久则乱,乱久复治。方其治也,则有圣明君相,应景运而生,及其乱也,则有草泽英雄,应劫运而出——此皆天地气数之所推移。与夫河岳精华之所钟毓①,其发现时在数百年之后,其朕兆或在数百年以前,特非识微见远之士,不可得而预知之、预言之也。

溯自唐祚告终,五代争雄,五十三年之中八易姓氏②。

当时海宇沸腾,民不聊生,时局之纷乱,达于极点,正所谓乱极当治之时了。迨炎宋受禅,天下人心翕然归顺,赵匡胤不烦征战之力,唾手而开三百年宋世江山,这岂是人力所能为哉?

闲言少叙。且说那五代时候,有一位陈抟祖师③,道号希夷先生,他的道行高洁,能知未来休咎。见天下日形纷乱,他便隐居在华山之深处,足迹不履尘世者数十年。及闻陈桥兵变,宋太祖定鼎中州,他遂蹶然而起,鼓掌大笑曰:“天下从此太平矣!”于是托钵下山,云游天下,凡名山大川,无不亲身游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