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
启、启、唘、启
1、qǐ释义:
1、打开:启封 | 启门 | 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
2、开导:启蒙 | 启发
3、开始:启行 | 启用
4、陈述:敬启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
5、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启 | 谢启
6、(Qǐ)姓
<动>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pū)成“启”。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同本义 [open] 启,开也。——《说文》
经传皆作“启”、公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疆埸无主,则启戒心。——《国语·晋语一》
凡启塞从时。——《左传·僖公二十年》。注:“门户道桥谓之启。”
启户。——《仪礼·士虞礼》
门启而入。——《左传》
启窗而观。——明·魏学洢《核舟记》
不能启口。——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启发;教育 [enlighten;teach;educate] 启,教也。从攴,启声。——《说文》
不愤不启。——《论语》
皆启以商政。——《左传·定公四年》
启古献公。——《礼记·祭统》
佑启我后人。——《孟子》
又如:启诲(开导教诲);启导(开导;启发指导);启机(开启机兆)
出发;起程 [start] 正月启蛰。——《仪礼·夏小正》。传:“言始发蛰也。”
首启戎行。——《三国志·武帝纪》
又如:启行(启程,动身上路);启轮(轮船起航);启锚(谓开船)
开拓;开创 [open up]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启陨箨以艺粟菽。——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启土(开拓疆域);启设(创设);启业(开创基业)
启奏;禀告 [inform;state] 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伏惟启阿母。
某启。——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启帖(叙述情况的帖子);启白(禀告);启问(陈述;禀告)
烦请;启请 [please]。如:启动(套话。劳驾);启烦(套话。麻烦;多劳)
通“跽”。跪 [prostrate;kneel]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采薇》
通“晵”。省视,察看 [observe;watch]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名>
书信 [letter] 方欲奉启告别,遽辱惠问。——苏轼《与王敏仲八首》
官方文件 [official document] 官信曰启。——服虔《通俗文》
中国古代指立春、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or Summer]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
启闭 qǐbì [open and close] 开和关
启程 qǐchéng [start out;set out] 动身;出发 探险队启程前往新大陆
启齿 qǐchǐ [to say it]∶开口,多表示有所请求 奉事而有大功者,而吾君未尝戾齿。——《庄子·徐无鬼》
难以启齿
不便启齿
[laugh]∶指笑
启迪 qǐdí [enlighten] 开导;启发 人的慈悲能够启迪人的心灵
启动 qǐdòng [start;switch on] 发动;开动 司机启动了汽车的马达
启发 qǐfā [arouse;inspire;enlighten]∶开导其心,使之领悟 启发人们的心灵
[explain]∶阐明;发挥 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汉·班固《西都赋》
[open wide]∶掀开覆盖物;暴露 手足全启发。——宋·王元之《金吾》
启口 qǐkǒu [begin to speak] 开口 很难启口
启蒙 qǐméng [impart rudimentary knowledge to beginners;initiate]∶传授基础知识或入门知识 启蒙工作
[instruct very young]∶教小孩(如幼儿园和初级小学) 启蒙教育
[enlighten]∶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启明 qǐmíng [Venus]∶古代指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
[open-minded]∶开通明达
启明星Qímíngxīng [morning star] 肉眼能看到的在日出前升起的金星
启示 qǐshì [enlightenment;inspiration] 启发开导,使有所领会 看了这本书以后,使她得到了启示
启事 qǐshì [notice;announcement] 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刊登出来 结婚启事 征稿启事
启行 qǐxíng [set out] 动身;起程,出发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小雅·六月》 启行赴美
启用 qǐyòng [start using] 开始使用 启用先进设备
启奏 qǐzòu [presentation] 臣子对帝王进言、上书
2、夏代国王名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铜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在位32年。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