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葬的由来
据文献记载,悬棺葬作为一种特殊的埋葬习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其墓主大都属于“百越”民族。“百越之族”多利用高悬绝壑、人迹少到的岩隙以藏尸,使之免于野兽侵袭和人为的损害。据考古发现,这种岩洞墓葬制,沿武夷山脉,五岭以及川滇一带等十三个省区都有遗迹可寻。但此种葬俗,自秦汉相继统一东南沿海之后,百越地方政权被消灭了,闽越葬俗逐渐为后来的汉族土境葬俗所取代。武夷山脉,是当时闽越族的主要活动地区,留下闽越族的史迹本不为奇。然而此种葬俗为何能绵延至今?史料记述:汉武帝时灭闽越,徙其民于江淮间。实际上被述者主要为权贵,并非全部。《宋书·地理志》说:“彼逃亡山谷者颇众。”闽北一带为越族活动之重地,悬崖葬俗,是否就是当年逃亡山谷者之越民世代相录下来的遗习,至今是个值得探究的谜。不管怎么说,洞穴崖葬,是明显地与古代越族历史和葬俗有难以分割的渊源关系。
闽北古崖穴葬
福建武夷山有不少的悬棺崖葬,离武夷山不远的闽北某地,也有一处奇特的古崖穴葬,而且规模巨大,但只是被破坏的十分严重。
经熟人引荐,在当地村民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个崖穴。这个地方与武夷山毗近,也属丹崖地貌。进入一个峡谷后,穿过一片竹林,就看到山谷尽头的悬崖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在悬崖下,散落着许多从上方洞穴中坠落下来的残破的棺材,还有到处散落着的森森白骨。草丛中几个骷髅,空洞的眼眶看这山谷里的天空。
爬上悬崖,走进洞穴,我们被这巨大的穴葬场地震惊了。洞穴外高内低,地面平坦。洞穴外沿最高处约20来米,洞深约30来米,洞宽大约在40-50米之间,象一个张开的巨大的嘴。洞穴里空旷平坦,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约300多部棺材,在洞穴的深处,排列着数百个骨瓮。所有的棺材都被盗墓者撬开,大部分的骨瓮被打破。只见一地散乱的棺材和尸骸白骨!
据村民介绍,这坟场不是本地人的,也不知道来自何方。听老辈人说,所有棺木均是从外地沿河用船运来,然后安放在这儿。年长的村民小时还见过有人来过这儿祭祀过祖先。几年前,这儿的棺木还保存的基本完好,只有少量因年深日久而破败的,和一些被跑到这儿的羊儿弄翻了的棺木,滚落出尸体。由于这儿不是当地人祖先的墓地,因此这儿从来也没有人看管。后来,某媒体将此崖穴葬进行了报道,引来了盗墓贼,把数百具棺材悉数撬开,里面的尸体被扒了出来,整个的坟场被洗劫一空!
这儿地势高,通风极好,在洞穴里,虽然是个巨大的坟场,却闻不到一丝的异味,就和普通的山洞一样,但比一般的洞穴干燥的多。所以,绝大部分尸体都没有腐烂,日久形成为一具具的干尸,许多尸体保存完好,头发、衣物都基本上保存的比较完整,可惜的是被盗墓贼破坏的一塌糊涂。看不出这儿安放的是什么时代的人物的遗体,但估计都在百年以前的了,从服装上看,似乎像是明清时期普通百姓的打扮。在这里看不到有钱人的陪葬方式,只能算是平常百姓的墓地。我们猜测这儿也许是一个家族,或某个村落的公墓,至少也要数百年,才能形成这样一个规模。
被打开的棺材里躺着的,和在地上散落着的一具具干尸,有老者,有身材魁悟的男人,也有年轻的女子,还有小小的棺木,里面残存着几片小孩的骨骸。经过洗劫和破坏,很少有保存完整的尸体了。尸体上、地面上散落着许多看不出样式的衣物,还有缝制精细的布靴和精巧的缠足女人的绣鞋。没见到过头饰之类的,不知道是没有陪葬,还是被洗劫了。棺材基本上是在福建地区常见的杉木棺材,经过这么多年,棺材多数还保持完好,也有个别用简陋的木板钉成的棺材,这些棺材都比较小,可见多是安放早夭的小孩或未成年人的。在洞穴的前面和洞壁前,有两具干尸,被人树起站立着,默默地守着这凌乱的墓地。
洞穴正中,有一堆灰烬,像是曾经有人在这儿烧过纸钱。
我们不敢在这儿多呆,拍了一些照片后,就匆匆离开了。希望这些死去的人,不会再被人打扰,也希望有人能将这儿收拾一下,让死去的人得以安宁。
仫佬族摩崖石棺穴葬群遗址
摩崖石棺穴葬群处于半山腰,共有9个石棺穴,其中6个大小均等,高和宽均为1米,深约两米,呈一字排开,旁边另有一个规模略小石棺穴葬群,都是人工雕凿而成,石棺穴前还散乱有石香炉、石槽、石棺、石门残片。此外,山上另有两处类似石棺葬遗址。据当地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石穴都是开元寺用来存放历代圆寂得道高僧遗体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仫佬族约有20.7万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境内的有16.64万人。位于广西北部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仫佬族有11万,占这个县总人口的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