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以来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纪已经难以维持在巴尔干的有效统治。所以,那里成为欧洲列强企图进行再瓜分的热点地区。由于欧洲人把亚洲成为东方,因此,历史上把这场因土耳其衰落而引发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称之为“东方问题”。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马克思、恩格斯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在13---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但是,17世纪以后,这个大帝国衰落了,已经没有能力和实力维持在那里的统治了。与此同时,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等国家力图夺取巴尔干这个战略要地。在土耳其曾经统治的欧洲部分,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于是,一旦土耳其撤离巴尔干,那里是谁家的天下?欧洲列强把这一因土耳其的衰落而形成的外来统治实力的“真空”叫做“奥斯曼遗产”。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遗产的斗争,巴尔干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巴尔干问题的由来
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近一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
巴尔干地区是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法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例如,1912-1913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的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5国分割,马其顿则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完全瓜分。一战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巴尔干国家大多都趁机扩大了疆土。塞尔维亚国王由于是一战的战胜国的国王,成为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接纳了前奥匈帝国的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
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例如,南斯拉夫国家成立之初就有约40万阿尔巴尼亚和50万匈牙利人。几乎每个民族在甲国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国、丙国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