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杭地区沪宁杭地区
沪宁杭位于长江三角洲,本地区评价的范围,陆域西界为仪征、龙潭、丹阳、溧阳、宜兴、吴兴、德清至杭州一线;东濒黄海和东海;北界于江苏省青山-杨州-泰州-海安-新川港口;南以线塘江北岸为界。地理坐标:北纬30°17′-32°40′,东经119°-122°。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杨州市、泰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所属8个市、28个县的全部或一部分;浙江省的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所属7个县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及上海市。总面积约42245公里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1.地基稳定性
区内天然地基土――表土层(第一硬土层)承载力一般为8-14吨/米2(凤潜水位埋深为0.5米,建筑物砌置深度为1.0米),仅能建一般民用六层楼房;采用箱形基础则可设置十层左右中型建筑物。区内苏南西部宜兴、金坛、常州、无锡和西北边缘之扬州等地的部分地区第二硬土层出露地表而的天然地基上,承载力增大。
沙洲-常熟-太仓-方泰-漕泾一线以西之江南平原部分,湖荡分布广泛。湖周围地区之表土层下广泛分布着强度极弱的饱水泥炭土,建筑时,须将此泥炭土层开挖清除。此外,江南水乡水网发育,被淹没的沟渠塘池暗浜中充填污泥,在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区内盐渍土分布主要见于沿海岸带之局部地段,如崇明岛北岸、杭州湾北岸之金山卫一柘林等地。该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值用“TJT-74规范”按Rs值之70%确定,在这些地段进行建筑施工时,应对铺设的地下金属管道和建筑物采取应措施(如设置防护层,开挖明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
区内与表土层相接的第一软土层,主要分布于江南太湖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其中尤以上海地区第一软土层更为发育,作建筑地基土时,具有沉降量大、沉降延续时间长、易产生不均匀差异沉降、侧向滑动剪切变形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须采取地基土改良或其它措施,以免因发生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或累计沉降量过大而造成危害。
广大苏北地区、杭州湾岸带和沙洲-常熟-太仓-方泰-漕泾一线以东的上海地区表土层中往往分布有饱水的粉砂、亚砂土夹层。这些砂性土层大部分具有产生流砂的条件,这是建筑施工开挖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一般须采取井点抽水、降低地下水位和护壁支撑等防护措施。
区内潜水位一般埋深为0.5-3.0米。局部地区小于0.5米,如浙江省域的德清、湖州及嘉兴北部地区,上海市的黄埔江、吴淞江两岸和青浦县西部淀山湖、淀泖湖荡地区。区内仅西部山前地带及江苏省域的黄桥一带潜水位埋深大于3.0米。区内潜水位年变幅一般在1.0米左右,因此在区内潜水位埋深小于1米的地区进行天然地基承载力计算时,须注意浮托的影响。
区内潜水水质一般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仅局部地段,如浙江省域西北部的菱湖以北,湖州以东。乌镇、新塍一带,上海市西部青浦县之朱家角、练塘,江苏省域的三余、兴益村,窑镇等地段潜水中侵蚀性CO2含量超标(大于15毫克/升),对混凝土有一侵蚀作用。长兴岛中部及奉城南部地段潜水对混凝土具结晶侵蚀作用。
2.桩基持力层
第三硬土层(上海地区称“暗绿色硬土层”)是区内高层(重型)建筑物桩基的主要持力层,基桩端极限承载力为200-300吨/米2。
在第三硬土层上覆软土层的地段(如上海市陆域)采用水泥预制桩(击入桩)施工方便。当第三硬土层顶面埋深为15-25米时,40×40厘米2水泥预制桩单桩承载力为50--100余吨。
第三硬土层分布区内存在着因后期支叉河道的侵蚀切割使之残缺的地段,因此在进行具体高层(重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勘察时,应加以注意。
第三硬土层下伏第三砂层的桩端极限承载力往往比第三硬土层大,且其侧壁摩擦力值更大。因此亦可用钢管桩(直径约60厘米)击穿第三硬土层,以第三砂层为桩基持力层以取得更大的单桩承载力值。
第二硬土层顶板埋深较浅(小于10米),一般可作中型建筑物桩基持力层。局部分布的、且厚度较大的(大于5米)第二砂层亦可作桩基持力层。
苏北广大地区和崇明、长兴、横沙岛、靖江等地,第一砂层厚度很大(15-30余米),于该砂层中设置水泥预制桩(或灌注桩)则可增大单桩承载力。但须注意不同地段的第一砂层密实程度相差很大,因此在计算单桩承载力值时,应以实测、原位测试资料(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为依据。
软土层层厚度很大(厚50米左右)、而又缺失上述可作桩基持力层的硬土层和砂性土层的地区(如上海市宝山钢铁总厂等地),欲兴建高层(重型)建筑物时,往往须以软土层下伏第一承压含水砂层作桩基持力层,采用超长钢管桩施工。
3.地面沉降
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软弱粘性土累计厚度较大,部分地区集中开采地下水(特别是第Ⅰ承压含水砂层地下水)后,承压水头大幅度下降,并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使上覆软土层排水压缩,砂层压密,从而导致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即软土层的存在与否及其厚度大小是决定地区可能产生地面沉降现象的主要内在因素。而第一承压含水砂层上覆的第二、第三硬土层,则能起隔水和消散浮托力(减值)的作用。
根据区内第一、第二、第三软土层分布情况可知,浙江省海宁-上海吴淞口,江苏省吴江~浏河口地区软土层累计厚约40米;上海市北部地区(包括崇明、长兴、横沙岛)的软土层累计厚35-40米;杭嘉湖和苏锡常地区,软土层累计厚度一般10-30米。江南地区软土层累计厚度较大,也是易产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地区,而苏北广大地区和苏南西部溧河-金坛等地区则软土层残缺或厚度薄,地面沉降量不大。
观测资料表明,上海、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南通等大、中城市都已不同程度地产生地面沉降。
上海市地下水开采已有百科年历史,1965年前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由于开采时间、地区和层次集中,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1921-1965年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63米,列全国之冠。1965年后,采取了压缩用水、人工回灌、开采层次调整等措施,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市区地面沉降基本控制,但近郊工业区每年仍有沉降。
常州、苏州和无锡市三市1988年地下水最高开采量达105万米3/日,已形成地区性的降落漏斗,随着开采量的增加,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而地面沉降明显。常州市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达863毫米,苏州市沉降中心在累计沉降量达1100毫米,无锡市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050毫米,大于300毫米的沉降区已联成片,总面积已达1412公里2。
嘉兴市1955-197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84毫米,1981-1983年累计沉降量达118毫米,每年平均沉降量达39毫米,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南通市1970-1976年累计沉降量达300毫米。
上述城市所在地区标高4米左右,由于地面下沉已经直接影响到城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威胁到各自的防洪、排涝能力,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4.地震和砂土液化
据地震史料记载,本区震级大于5级的几次地震有:1615年南通5级地震;1624年扬州附近6级地震,1979年溧阳西6级地震。总的来说,本区属地震频度低、强度弱的地区。按地震烈度划分,溧-沙洲-南通-如东一线以南为六度或小于六度烈度区,以北为小于七度烈度区。
1979年溧阳西六级地震对该区西部地区已造成一定的破坏(房屋损坏,砖墙开裂等),而且1984年5月南黄海勿南沙5.8级地震,对本区东部长江口地区影响也较显著,特别是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岛等地更为明显。崇明岛城镇、堡镇新建的一些五层住宅的高层墙壁及顶层两端见有多处开裂和墙角错位等现象,构成一定程度的地震灾害。况且这些地区表土层之下又都分布有浅埋的第一砂层,在地震烈度达Ⅶ度时,大部分地段可能发生砂土液化问题,将导致建筑物破坏,造成灾害。
5.江海岸带的淤涨、侵蚀和航道的淤积
(1)长江 长江在区内自西向东流至上海入海,全长约334.5公里。河口年平均径流量近10000亿米3,年平均输沙量近5亿吨。南北两岸及江心洲坍岸的总长度达313.5公里。
通过对以往实际调查资料、“卫片”资料,特别是1954年、1981年和1984年航空遥感测量资料(比例尺1∶5万)的分析,30年来区内长江两侧带的淤涨、侵蚀变化状况和河道内沙洲、阴沙的发育、运移势态可概述如下:
西部镇江至扬中江段:近期江势深化剧烈,坍淤变化较多。总的势态以北岸侵蚀、南岸淤涨、江心洲发育为主。特别是南岸的镇江港,淤积严重,出口航道几乎被封堵,唯一出路焦南航道被逼向下游四公里才找到出口。江岸南涨北坍势态使该段河槽向北弯曲摆动达25公里,坍岸面积达五万亩。
扬中江段(五峰山至七圩):北岸嘶马江段,近期河势侧向侵蚀剧烈,30年来岸线后退1550米,坍岸面积达1.3万亩。嘶马船厂、水泥预测品厂及四个生产队数百户居民房屋尽坍入江中。而扬中沙洲则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江第二大岛。
江阴江段(七圩至焦港):北岸以原马驮沙江心沙洲淤积并岸为主;都由基岩或厚层粘土组成,岸线相对较为稳定,其中冲淤变化较剧地段为七圩一上天生港及美福沙右汊。前者表现为沙洲顶冲尾淤顺河势向下运移。后者以侵蚀为主,右汊弯道曲率半径加大。
南通江段(焦港至徐六泾):江面宽阔,受江流和潮流的双重作用,沙多流乱,冲淤变化较剧。其中北岸沙洲以淤涨扩大为主,岸线相对比较稳定。南岸因主泓逼近,冲刷后退,坍岸面积达1.1万多亩,1979年至1984年后,由于护工程的作用,坍势基本得到控制。
崇明江段(除六泾至长江入海口):沙岛分流(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支汊水道中边滩、暗沙密布,且冲淤、运移频繁,河道演化情况复杂。其中,崇明岛以北的北支水道的北岸受侵蚀为主,1954-1980年共坍塌良田2.1万亩。南岸则以沙洲并岸淤涨为主,且淤涨速度较快,水道在淤积缩窄的过程中向北移动。崇明、长兴、横沙岛以淤涨为主,特别是在人工围垦造田的条件下,使岸线不断扩张,1954-1981年淤涨面积达20多万亩。崇明岛以南航道(南支航道)之南岸,30年来较为稳定,局部岸段略有侵蚀。而北岸则以淤积为主。航道中之阴沙发育,分布普遍(如白茆沙、扁担沙、浏河沙、中央沙、九段沙、铜沙等等),且冲淤、运移变化复杂,危及航道和区码头的作用。
长兴岛、横沙岛以南之南航道是上海港主要通航道,本世纪40年代初期,河道水深一般大于15米,五万吨级大轮畅通。后期于航道中先后淤出江亚沙,鸭窝沙等浅滩,其沙埂上最大水深仅7.4。据1977年测量,水深不足7米的地段,在南港达33.1公里,在北港达32.3公里,致使2.5万吨级大轮通航已很困难。
(2)黄浦江 为上海内河的主要航道,其承泄太湖水量(近年来受下游截堵,排水条件有明显恶化)。黄浦江为较强感潮河流,吴淞口年平均潮差达2.26米(黄海高程2.07米),大潮水可上溯到淀山湖口。长江下泄的泥沙通过潮水倒灌壅托入黄浦江泥沙量可达1190万吨/年,对黄浦江航航道的淤积带来影响,从而威胁黄浦江两岸上海港区各码头的使用,故需挖泥疏浚才能保证通航。
(3)苏北海岸 新川港至小洋口段:淤涨较快,1950-1980年平均高潮位外移1600米,淤涨率为61米/年。小洋口至北坎段:岸线变化不大,淤涨率为28米/年。北坎至东灶港段:淤涨较快。东安闸以北岸段,1950-1980年平均高潮位外移1500米,淤涨率为57米/年。东安闸以南岸段,历经大面积围垦,面积扩大了30公里2。海堤外移1100-3150米不等。东灶港至崇枝港段:属侵蚀岸段。其中“小底港”以南岸段,冲刷严重,岸线被冲刷后退150―600米不等,平均约24米/年;“小底港”以北岸段,1955-1980年冲蚀最剧处后退250米,平均约10米/年。嵩枝港至塘芦港段:岸线基本稳定,近期略有堆积。塘芦港至连兴港段:属淤涨岸段。特别是在人工围垦造、建农场后,加速了海堤东移,淤涨计1000-1500米不等,面积扩大了31公里2。
(4)东海海岸 上海市宝山段(范家宅一第九牧场):岸线较为,中略有侵蚀,最大后退100-150米,侵蚀面积1.36公里2,属微弱的侵蚀岸段。可建港筑码头。白龙港至南汇嘴:属淤涨岸段。1954-1981年间堆积达44.5公里2。
(5)杭州湾北岸 南汇咀至奉城上港段:属侵蚀岸。以1969-1981年最大侵蚀距离达550米,侵蚀面积为4.2公里2。芦潮港深潭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东门至小厍段:属堆积岸段。1969-1981年最大堆积出露成陆距离为1200米,面积达19.2公里2。北厍至金丝娘桥段:属稳定岸段。局部地段(戚家墩-沈李村)略有堆积,但年堆积速率仅0.13公里2。可建港筑码头。金丝娘桥至平湖县水口村段:属稳定岸段。这20年来,冲淤消长变化在50-150米间,变化甚小。水口村至乍浦至澉浦段:历史上是侵蚀岸。基岩迎潮,两侧岸段形态呈孤形内凹。但经人工护岸后,近30年来岸线无甚变化。乍浦至澉浦段,深泓迫岸,低潮水深也大于10米,通航条件良好,宜于建港筑码头。澉浦至口岸段以基岩岬角、岬湾交替分布为特点。由于北岸地处钱塘江口门,沙泥淤积旺盛,滩涂增长迅速,1975-1984年间,滩涂面积增加达100公里2。
通过对反映近30米来水域岸线和航道变迁的遥感资料分析可知:
苏北海岸及其水下暗沙在取得不断平衡过程中,岬部、凸部受冲,湾内、凹部受淤这一情况将继续进行,因此在今后仍应加强对强烈冲刷岸段的护岸工程。
来自苏北泥沙及苏北嘴滩面受蚀的泥沙进入长江口北支和在崇明浅滩淤,因此长江口北支的发展趋势将是逐年淤积最终淤塞;而崇明岛将重蹈东布洲、启东沙岛并岸之辙,将成为今后的“苏北嘴”。而位于南港水道中的各沙洲、沙岛也将以边滩扩展、沙洲并岸的形式成为新的“崇明”岛。
随着崇明浅滩珠扩大及向东南延伸,必使北港水流排泄不畅而成为目前的北支状态,这一进程的结果,“新的苏北嘴”将在崇明浅滩露出水面时形成。
长江口门外的铜沙浅滩受纳苏北海岸的泥沙和长江入海所携带的泥沙;北港潮流和水流的共同作用又使铜沙浅滩的泥沙进入南港水流且大部分经南汇嘴而入杭州湾。这一泥沙来源不断,南汇嘴必然向东南延伸和发展,南岸的淤涨堆积也势必继续,杭州湾喇叭口东移的局面也将仍然存在,最终危及航道也不是不可能的。
6.渍害
渍害又称湿害,或叫地下涝,是指地下水位(潜水位)过高,土地过湿,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大幅度减产的自然灾害。
太湖平原东部的水网圩田,西部的洮湖、隔湖圩田及杭嘉平原都普遍存在渍害,其中有将近60%的农地下水位不能控制到地面以下1米的要求,较为突出的吴江县有75%的农田地下水位埋深还不能控制在0.5米以下。“水乡泽国”的苏州地区,1949-1978年,遭受较重的渍害就有九年,其中1973年因春雨连绵,地下水位提高,渍害严重,全区三麦亩产从1972年的339斤降至238斤,损失很大。
建立疏干渠系、降低地下水位是治渍之根本。在圩区采用“四分开”、“三控制”(即内外、高低、灌排、水旱分开,控制河网水位、地下水位、土壤适宜含水率)的方法,关键是搞好田间一套沟。目前田间排水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明排明降,主要通过隔水沟、腰沟、墒沟;二是暗排暗降,主要通过暗管、鼠道、土暗墒等;三是明暗结合。太湖、杭嘉湖平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粘性较大,采用暗排暗降、明暗结合的排水形式效果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