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入选的就有: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划分位置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划分意义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包括《中国人口之分布》。
《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
文章中称:“今试自黑龙江的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很明显,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发展与验证(一)与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对比
观察胡焕庸的人口密度地图(1935),发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南沿海,其中以长江三角洲为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次的人口稠密区分布在华北平原、江淮、四川盆地和京广沿线。 那时,全国人口4.58亿。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前夜,东北已沦于敌手,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西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大多为战火蹂躏。建国后,鉴于当时的情势,政府发动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西移,如屯垦戍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
大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口增长到13亿。令人震惊的是,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结构竟“巍然不动”。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胡焕庸1935年的图相比,分布的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揭示出了更为细致的纹理。
由此,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其后面应是某种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规律。
(二)与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
李强、张海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抽样数据研究了这个问题,结论是: 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十分活跃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在吸引农业外来人口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第二,上海、北京两个超大型城市对于非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其外来人口的构成与其他省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第三,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呈现人口正向的净输出状态。 第四,西部地区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由此,我们看到,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但没有缓解的痕迹,相反有更为加重的趋势。
表述中的问题由于当时的“瑷珲”地名的变迁,该线就出现了“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等三种表述(另有夹住括号的写法)。
在学术上前两种表述都较多使用,但客观交流上造成了一定不便。如果从历史名词的角度考虑胡焕庸当时提出时官方使用的名称为瑷珲,可按旧称“瑷珲—腾冲一线”。如果从1956年至1983年出版的文献角度考虑,国务院开始改称爱辉,表述改称“爱辉—腾冲一线”也无可厚非。但随着1983年爱辉改为黑河,很多人仍使用旧称“瑷珲—腾冲一线”,学界暂无定论,几种写法同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