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骆宾王墓骆宾王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风景区的狼山脚下。狼山又称紫琅山。

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学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兵败后下落不明,传说与徐敬业之子逃到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明朝人邵潜记载:骆墓原先位于通州东北郊的黄泥口。明正德九年,有个姓曹的农民挖地时发现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碑石,棺内还有尸骨,曹某随后加以掩埋。清乾隆十三年,《通州五山全志》作者刘名芳在黄泥口访得骆宾王墓地,挖出一块残留着“唐骆”二字的碑石和枯骨,请命于董姓太守后,迁葬于狼山脚下。南通市小海小学陆永明题骆宾王墓诗云:

骆宾王墓

陆永明

曾垂青史见檄文

兵败飘蓬隐士人

黄土无知埋烈骨

紫琅有幸葬英魂

在松柏掩映下的狼山东,有唐骆宾王、宋金应将军、清处士刘名芳的墓庐。骆宾王,今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他7岁即能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极负文名,但年轻时颇为潦倒,“落魄无行”。后因屡次上疏言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武则天即位后,扬州刺史徐敬业于光宅元年(684)起兵反周,骆宾王参与敬业军中,为之撰《讨武瞾檄》,其中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轰动一时。武则天读后被骆宾王的文才震动,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从之,拟自长江口逃亡高丽,行至海陵(今泰州,当时领有南通),遇到大风,木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众人跳水逃生,骆宾王即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骆宾王家乡义乌有其衣冠冢,其后人并云:本墓实在崇川。后人追思莫措,又为衣冠冢以表不朽。

骆宾王的墓直到明末才被发现。据朱国桢《涌幢小品·骆宾王冢记》载:明正德九年,南通有一个曹姓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发现一墓,题名唐骆宾王之墓。他打开墓一看,见一人衣冠如新,非常害怕,立即将墓用土盖好,只将石碑带回。后来想想还是害怕,就将碑打碎,扔回原处。清朝乾隆十三年,闽处士刘名芳居军山,编撰五山志,听说此事,就到黄泥口搜寻,“访得之:一抔残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断石‘唐骆’二字,唐字未损,骆字蚀其下半矣。因请于太守董公(董权文),效前守彭士圣移金将军墓故事,移葬狼山。一代文雄,从此长眠狼山。

“烈骨销香灵不灭,霸才落魄事多奇”,骆宾王墓被发现后,来通咏悼宾王的诗人很多。徐岭题骆宾王幕诗云:

千载来招义士魂,

残碑忽视震乾坤。

半因隐姓名俱没,

全欲扶唐字亦存。

白水荡边悲逆旅,

黄泥口畔辩真坟。

从今移傍将军墓,

俎豆年年共一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