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西方的相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价值体系的角度考察儒家传统与自由的民主传统的关系。作者主张,这两者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共存的价值体系,而不主张像有些新儒家学者那样,把二者糅合为一个“儒家民主”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存在(是)”、“真(真理)”、“语言”、“女性思维”、“伦理”、“宗教”以及“价值”等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来论证其价值体系的多元主义主张。本书的每一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证如上主题;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是对一个具体哲学问题的中西比较研究。

【目录信息】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存在论:物之多边存在与实体的独一存在

第二章 真理论:作为存在的真与作为命题的真

第三章 语言论:语用学与语义学

第四章 道德论:儒家的仁与女性主义哲学的关爱

第五章 家庭论:义务中心观与权利中心观

第六章 宗教论:多元参与和排他主义

第七章 正义论:儒家价值观与民主价值观

结束语

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

中文版序言作者翻译自己写的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相信,所有这样的过程都免不了某种程度的改写甚至部分的重写.就本书而言,首先是因为它是一本比较哲学的书,其英文的读者群跟中文的读者群有不同的背景和需要.有些必须对英文的读者群做详细交代的问题,则不必对中文的读者群做详细的交代.反之亦然.比如,对某些中文词和英文词的翻译问题,只有对一方面的读者做交代的必要.所以,本着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的精神,我在中文版里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其次,几年前写的书,现在看上去,总觉得有些表述不够好,不够准确,难免要做一定程度的修改.从积极的方面看,作者翻译自己写的书时有一般翻译者所没有的灵活性和主动权.从消极的方面看,则有一个忠于原著的问题.这里,在允许表述方面的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的同时,我力求在基本观点上忠于原著.好在我对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基本没有变化.对于哲学工作者来说,其作品能得到同行的诚挚对待,能得到各路学者们的认真的评论和批评,是值得庆幸的事.自本书英文版1999年出版以来,曾受到不少学界同仁的注意,至少七八家英文学术期刊发表了对该书的书评.北美中国哲学学者协会曾在美国哲学学会2002年底的费城年会上就本书组织专场讨论会.美国著名哲学家南乐山(Robert Neville)在美国宗教学会的机关刊物上就此书发表了长篇评论,一方面做了令作者汗颜的赞扬,认定本书在关于儒家与自由主义的民主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也从“波士顿儒家”的角度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其他学者也在这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评论和批评.除了本书关于儒家与自由主义的民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第四章关于儒家伦理学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关系的讨论也是本书颇有争议的一章.到目前为止,数家有影响的英文学术期刊已经发表了与此观点商榷的文章.现在,此书的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作者希望它能得到像英文版所得到的那种读者的垂顾,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认真的评论和批评.据说,诗人元帅陈毅曾经跟人开玩笑,说他在军人面前称自己是诗人,在诗人面前称自己是军人,所以两边的人都不能难为他.其实,陈毅既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不但可以跟军人谈诗,更能够跟军人一起谈军事做军事,不但能够跟诗人谈军事,更能够跟诗人一起谈诗做诗.当然,这并不排除有的人只限于“在军人面前谈诗,在诗人面前谈军事”.搞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人兼顾中西,不免有“在军人面前称诗人,在诗人面前称军人”的嫌疑.要打消这种嫌疑,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去“跟军人谈军事做军事,跟诗人谈诗做诗”.本书过去有机会接受西方学界的批评检验,现在又有机会接受中国学界的批评检验.到底如何,最好还是由“军人”去检验“军人”,由“诗人”去品评“诗人”吧.从积极的方面看,“军人”看“诗人”时,往往会发现“诗人”看“诗人”时所看不到的东西,“诗人”看“军人”时,也往往会发现“军人”看“军人”时所看不到的东西.从中国的文化背景看西方的文化,会发现西方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忽略的东西,学习了西方文化之后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文化,也可以发现原来在国内时“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在书籍杂志汗牛充栋的今天,如何写有意义的书对每一个作者都不能不是挑战.我的基本原则是力图控制写作的篇幅,在不得不进行展开讨论时展开讨论,以突出重点,其他地方则力争做到点到为止.这样做难免会给读者留下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更多的人参加讨论的开始.我希望这本小书能让读者对有关问题更感兴趣,能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我们的讨论.我愿借此机会感谢张志刚教授.张祥龙教授和钱广华教授.志刚兄不厌其烦的督促和鼓励使我放下手上其他的活,终于完成此任务.祥龙兄在德国学术访问时于百忙中阅读了译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为此书做了代序.钱教授通读了中文译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又在我今年夏天访问安徽大学时亲自到宾馆里与我交谈,真挚之情,令人感动.希望这本书的最后定稿不让他们太失望.李晨阳2004年10月于爱伦斯堡

《道与西方的相遇》哲学笔记(一)

《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中文增订版

李晨阳 著/ISBN 7-300-06542-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4.00元

这是一本很少见的很有趣的哲学书。是的,有趣!当时我是去人大报名,顺便去出版社逛了逛,按照我的一般惯例,我习惯于买盗版书或者书市的打折书。但这本书的第一章吸引了我,竟然买了本原价的正版哲学书。

第一章讲的是存在论。李晨阳教授将庖丁解牛、庄周化蝶的故事用来讲解东西方在存在论上的差异,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妙趣横生。

存在论。是—有论。

西方:实体本体论(亚里士多德)/东方:多边存在论(庄子)

用我的话转述一下(当然有可能有理解错误):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目无全牛,他看到的是“有间”的骨肉。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由本质唯一决定的;而庄子认为:一、没有唯一的“是”,因为庖丁看到的骨肉同时也是牛,既此亦彼;我们称它为牛其实并没有穷尽它的“是”。二、没有本质之类的东西来决定事物的唯一存在。李晨阳教授用了很大力气逐一批评了用空间重叠、潜在性等来解释实体本体论的论证。

庄周化蝶的故事就更奇妙了,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与必然性相联,某物不再属于它原来的种类时它就不复存在了。而庄子认为同一个体可以跨越种类的继续存在,李晨阳教授在此用了一个叫“可思议性”(conceivability)的词,这个词有些费解和拗口,我想他的意思是不一定真的存在,但是完全可以思议、可以想像、可以理解得到的。李教授的解释例证是:“它过去是蛹,现在是蝴蝶。”此话中的“它”必然是同一个东西,否则不成立,也就是说,一个东西确实能跨越种类继续存在,这是有逻辑根据的。

这段话是李教授此章的核心点:“庄子认为,一方面,世界是多元的,有多种多样的事物;另一方面,一个东西本身的存在也是多元的,有多种多样的‘是’的方式,或者说,有多边的存在。”

附,很多人都会说,多种存在方式是现象,而事物的本质是唯一的,这或许还与李教授讲的不完全是同一个问题。李在这里讲的主要是庄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不同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一存在的,一个东西只能有一个本质,只能有一个第一实体。而庄子认为道为宇宙之极,万物归一;任何东西都可以既此又彼,此并不排斥彼。

孰对,孰错?

或许没有绝对的对错,下一章,李就讲的是真理论。什么是“真”,或许没有以往理解的那么简单。

作为比较哲学学者,不轻易下结论是李教授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外部批评一个哲学观点,但是,对一个哲学观点最终的判决则必须从它的传统内部来做出,除非是整个的文化传统都错了。后者发生的几率很小。……与其说哲学的目的是发现真理,不如说哲学的主要功效是启发人们思考。”

“与其说哲学的目的是发现真理,不如说哲学的主要功效是启发人们思考。”说得真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