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神墩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神墩遗址出土文物

巢县神墩遗址位于巢县槐林镇东约500米处,北距巢湖1华里,距巢城约40公里。

遗址高约5米,南北纵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1万5千平方米,是一个成椭圆形的高台大土墩。遗址表面布满陶片和瓦砾,通过考古调查得知,这里是古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所,也即人们常讲的“古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所含的文化层比较厚,仅暴露可见的部分就在1.5米以上,层次也较为清楚,可分3层。第一层厚30公分,为耕土层。第二层厚40公分,发现大量的陶片,有红陶、灰陶、黑陶,按质地划分有泥质陶、夹砂陶、印纹硬陶,夹砂陶最多。陶片的纹饰,主要有绳纹、各种类型的印纹附加堆纹。陶片厚薄不一,烧的火候也不一样,有的厚近1厘米,薄的不足3毫米。还发现大量的鬲足和鼎足,有的残鬲足内还有水锈的痕迹。虽然尚未发现完整的陶器,但从陶片上分析,陶器就有鬲、鼎、豆、盆、罐、碗七八种之多。第三层厚40厘米以上,也有许多陶片,文化性质接近第二层。以下的文化层由于未经钻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当地群众在遗址附近发现磨制石斧、石锛各1把。磨制精细,是当时人使用的生产工具。

遗址的周围是粮田,根据自然环境变迁和当时人类的生活能力可以断定,当时遗址附近是一遍汪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才开始会凿井,在此以前他们不得不依赖自然,寻找就近有水源的地方生活。为了不至于被季节性洪水淹没,所以常常住在近水的高地上,即河岸的二阶台地。今遗址距离巢湖只有1华里,充分反映先民们在居址选择上的聪明智慧,再者住在高地对于防御野兽的侵袭也有帮助。

根据出土文物和地理环境的观察,神墩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4千年以上的历史。

神墩遗址的发现,为考古工作研究和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古人类的生活能力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对于研究巢湖的起源以及有关学科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巢县文化部门已于1982年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把神墩遗址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