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沽口炮台遗址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一八五八年,一八五九年,一八六O年,一九OO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乃至进逼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焚之一炬,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京出逃。在侵略者枪炮逼下,清政府签定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为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59年写下《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严厉谴责侵略者挑起“海盗式”的战争,热情赞许中国抵抗是“有理”的正义行动。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一八五八年,一八五九年,一八六O年,一九OO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乃至进逼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焚之一炬,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京出逃。在侵略者枪炮逼下,清政府签定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为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59年写下《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严厉谴责侵略者挑起“海盗式”的战争,热情赞许中国抵抗是“有理”的正义行动。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