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仙游县郊尾镇梅塘村位于郊尾镇北部,与东湖、三埔、湖宅、后面村毗邻。宋代称顶店尾,属香田里,明代因梅树成荫围绕草塘,风景秀丽而得名梅塘。民国时期称梅塘保,属香田镇。1965年6月,并入古店乡,1958年9月,设梅塘大队,属郊尾人民公社。梅塘地为红土丘陵,海拔38米。水源缺乏,属贫水区。三郊省道从该村通过,交通方便。下辖新岱、坟尾、东安、下寨、油坊、东林、顶寨、下街、顶街和尾林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梅塘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甘薯、甘蔗等。由于缺水,十年九旱,产量很低。进入50年代后,大力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1991年,在市、县、镇农技干部的支持下,早稻工厂化培育抛秧成功,连续三年栽培特优638组合抛秧,均获得大丰收。
2、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梅塘村位于建德市东北部,320国道穿村而过。相传因梅姓最早迁居此地,境内多水塘,故称梅塘。后梅姓绝嗣,吴姓从徽州府歙县入迁,仍用梅塘之名。清雍正年间属北区乾潭庄。民国时期先后为乾潭镇、乾潭乡管辖。1951年为芝峰乡陵上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956年属乾潭乡定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 年属乾潭公社定田大队。1961年单独建立行政村,称芝峰公社梅塘大队。1983年为芝峰乡梅塘村。1992年属乾潭镇。有133户,483人,其中吴姓 411人,柴姓48人,杨、罗、王三姓24人。
农业发展
梅塘村有耕地340亩,山林1496亩,粮食以稻麦为主,产茶叶、蚕桑、生漆等。1949年前,梅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粮食亩产只有300余斤,流传着"蓑衣当被盖,辣椒当油炒,松明当灯照,苦叶菜吃到老"的谣谚。1949年后,粮食产量较长时期在亩产400斤左右徘徊。80年代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亩产有较大提高。1985年达到1010斤,人均年收入400元。
梅塘村党支部、村委会经分析研究认识到全村要想尽快摆脱贫困面貌,只有充分利用紧靠320国道线、交通便利的优势,走农工结合,集体致富的道路。1985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吴光营主动挑起创办村福利纸品厂的重担。他原来和村会计吴炎生合办塑料制品厂,销路好,年盈利可达1万多元。但他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放弃了在塑料厂的优厚条件。为解决资金困难,三番五次跑梅城、去桐庐,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发动职工筹集资金,凑起5.6万元,办起了工厂。厂领导按乡政府规定可以拿职务补贴。但他们考虑厂的底子薄,主动不要补贴,和职工拿一样的工资。办厂8年来基本做到无次品和退货,产品广销浙江、安徽、江苏、河南、吉林、上海等省市。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70万元。当年投资35万元,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拥有职工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18.84%。产值265万元,实现税利13万元。8年来,梅塘福利纸品厂累计产值932万元,发放工资50万元,先后共安置本村27名残疾人员就业。 1989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浙江省助残扶残先进集体,厂长吴光营被评为省助残扶残先进个人。
工业发展
工业生产的发展,使梅塘村得以以工补农为民办实事,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用电、改善水利设施,绿化造林苗木开支等都从集体积累中开支,每年的"工贴农"投资达上万元。改造全村的用电线路和广播线路,成为乾潭镇首批标准化线路合格村。投资将村里的道路建成3米宽的水泥路,共2公里余。投资3.6万元,打了2口井,建了两座自来水塔,免费把水管装进全村各户。巩固发展村级合作医疗事业,村民患小病在村医疗站享受免费治疗;患重病外出求医,村里给予经济补助。投资2万元,拆除全村露天厕所,百余户人家建造三缸式卫生厕所。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已多年不见。投资2.5万元,建成梅塘村教学楼,村民子弟上小学,一律免交学费,考上中专或大学,奖励100元至200元。村民每户1人和纸品厂的职工曾于1988年由村里出资,去杭州空中旅游 (乘飞机观赏杭州城)。组织60岁以上老人去杭州、苏州等地旅游。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开展,1992年,梅塘村粮食亩产达1573斤,家庭养鸡存栏1.2万羽,成为建德的养鸡重点村。全村工农业总产值 307万元,人均收入1100元,是1985年人均收入的2.75倍,进入90年代,梅塘村先后被建德县(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优秀文明村。
3、江西省吉安县梅塘乡梅塘村梅塘村委会位于梅塘乡境北部赣江主要支流泸水河中游岸边,东隔泸水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江下村委会相望,南与栗塘村委会为邻,西接西湖村委和东门村委会,北接邻敛洁村委会和同睦村委会,站在远近闻名的凤华山炮台上整个村落尽收眼底。
村部驻地老梅塘街,距乡政府驻地栗塘街3公里。全村共有柳塘、棚下、沙田、龙家、下边、刘家岭、中心村、后房共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32户,1333人,都是汉族。
全村共有耕地2436亩,其中水田1988亩,旱地448亩,林地1234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家庭养殖以生猪、黄牛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100元。
这里地广田肥,自古以来物阜民丰,圩镇文化轰动一时,戴帽子的黄氏宗祠以及泸水河边百亩沙洲引来诸多人文之士前来观赏风光。
4、湖南省隆回县岩口乡梅塘村梅塘村位于岩口乡西面,地处九龙山脉之中,海拔700多米,距乡政府8.5公里,总面积6.33平方公里,耕地937亩,其中水田753亩。全村12个组,314户,1201人,村里有学校、卫生室、商店、有线电视,岩六公路通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有丰富的林木、楠竹资源;烤烟生产基地村之一,多数人靠在广东等地打工挣钱,2005年村民人平纯收入1460元。
5、广西区全州县绍水镇梅塘村全州县绍水镇梅塘村可以算得是江南水乡被移植的标本。
梅塘的得名来缘于村中有一口占地两亩的水塘。水塘的水是从地下河涌出来的,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幽远而宁静,水温温暖如春。
梅塘属全州县绍水镇的一个自然村,300来户的村庄900多人,赵姓最多。
6、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梅塘村【地名含义】
梅塘早称“默林前埔”因此而名。南宋理宗年间,邻村型厝村颜姓出个尚书。在 上南坡建有尚书第,坐北朝南,正对面过路沟有一平缓坡地,是颜尚书家的领地,因处在府第前面,故呼之“前山”“前埔”。颜府在前埔坡地建造园林称“花园”“小姐园”。林园普植梅树而号“默林”。东北隔有一个大水塘,取号“梅塘”。
【历史沿革】
前埔宋时为安仁乡仁和里前埔村,元时改为十一都前埔村,清时称仁和里前埔村,民国时属东石区公所,1936年称石籣联保前埔村,1949年共和国成立,隶属过可幕区、东石区、第七区,区以下旧属过英林乡、英南乡、蓬山乡皆称“前埔村”“梅塘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东石乡,公社化后称东石人民公社梅塘大队。1976年撤社改建乡,仍为东石乡梅塘大队。1992年撤县建市后为东石镇梅塘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及人口】
梅塘村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部,驻地东南6公里,东石至塔头公路北边,毗连梅峰面对金门岛,金井公路横跨村南畔,全村共450户,人口1810人。
【经济产物】
1、自建村后数百年时间村民生产生活完全依赖土地,形成“小农经济”。
2、共和国成立后大约30年间,政府基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动农业制度改革,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
3、开放改革30周年以来,政府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提倡农业综合开发提倡农村发展社办企业,向工企商进军。梅塘大溪上游县有丰富的石矿藏,许多村已开采加工,石粉污染顺流而下,荒废了大片农田,原来的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的破坏农民失去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条件。
4、借助东塔公路贯通前埔村之地利,沿公路两侧开放商贸店。
5、梅塘企业发展迅猛,各种中小型企业、家庭企业及手工作坊几十家。主要经营服装类、石材类、汽配类、打铁加工等项目。其中规模企业九家:天守企业机构荣获“中国名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五家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建了无公害绿色产品农业生产基地。村企业每年上缴税收1600多万元,工农业产值勤收入达600多万元,经济发展进入东石镇前茅,村财收入位居东石镇前列,工农业产值人均收入12300元,是1995年的12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村容村貌】
梅塘村又称前埔村,是个古老又年轻的村庄。谓之古老:建村于南宋理宗年间直到2009年有750年历史,贫穷的村庄。谓之年轻:现在全面推进旧村改造,村容村貌一派生机,成为泉州市示范村。1996年至2008年先后分三期设施旧村改建工程,新农村建设,塑造了农村改旧建新的精品典范,被晋江市定为“百村示范村”村治安示范村之一,并评为一等奖。
1、拆除25座“公妈厅”合建全村统一的“梅塘纪念堂”和“安息堂”。
2、村委会办公大楼、菜市场、老人文化活动中心、雨亭3座、公厕5座、垃圾转运站一幢。
3、村中建有灯光篮球场、戏台、公园、2个池塘、老人健身场所。
现在年轻的梅塘:告别了破旧简陋的老房,人人住进宽敞明亮的别墅,家家摆设可以用一句“现代化”来包揽。条条乡间大道纵横连贯四通八达,处处绿树成荫,花红映眼,鸟语花香。兴建一所规模巨大的教学基地达3000多万元。村中设建文化博物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巨变的纪念馆。[1]
7、湖南省祁东县石亭子镇梅塘村
梅塘位于祁东县城西约六十华里的石亭子镇,梅塘村境内。素有“梅塘阴雨,烟江石燕”,“南朝天子活龙地,北仰仙神跨鹤过”之说法,山光水色,风景迷人。
梅塘趣名的来历:
梅塘位于仙神山与天子山两座巍巍屹立高山对峙之中,方圆四公里,水面约120亩,塘东高耸一山,形似龙,口喷水,叫龙泉山,山顶有一庵叫梅塘庵。周围巧石叠叠,多石形象梅花,有立于水边,有沉于水中,古今踪迹尚存,人云号曰梅塘。
梅塘阴雨:
所谓梅塘“阴雨”,就是从江底的泥沙冒出来的水泡。汩于水面,散变为雨花,天为阳,地为阴,故为阴雨。早在嘉庆年间,我的老祖婆张氏孺人,住仙神山,七旬寿庆时,由邹氏承启堂族众同拜的寿匾上写着,正匾字样“懿德致寿”两边条幅“家住仙山,恰进霞觞绵岁月;池滋阴雨,好培玉树长庭阶。”这匾与条幅在仙神山堂前挂了一百八十余年,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不见了,凡年满六十岁以上的父老乡亲人人皆知。特别是过去的游人墨客,将梅塘阴雨处处比拟,栩栩如生,一点不瑕。现有人将梅塘“阴雨”写成梅塘“烟雨”,实无考究之源,讹也,从事实与客观的存在,梅塘“阴雨”乃千古相传,孰不可磨也。
烟江石燕:
烟江由梅塘的一弯溪水,流经一条大垅,绕过数个村庄而汇集烟江。所谓烟江,江边两岸杨柳依依,芙蓉灼灼,每当仲春之际,绿柳才黄半为匀的时候常被春风春雨缠绵。曾有一诗人云“二月天来二月天,春风春雨任缠绵。烟雨常锁江边柳,如画如诗醉眼帘。”的佳句,故有烟江之得名。江边两滩有很多小河石,形如燕子,有头有尾,有翅,有足,烟江周边的人,有目共睹。传说每逢风欲起时,而石燕则飞舞也,煞是神奇。故有梅塘阴雨,烟江石燕,乃古永州八景之一也。
抚今思昔:
梅塘胜地,曾招来不少墨客游人题词咏句,那些华章佳句多半遗忘,依稀还记得“人将梅塘比西子,我疑西子逊风流”。每当风和日丽,你若登上出水口的龙泉山,只见芳草迷离,山花满径,老藤缠木,古柏参天,红岩绿树,把一座小小的龙泉山,装点得如诗如画,山巅有一庵,雕梁画栋,暮鼓晨钟,气象壮观。正殿有数樽神像,庄严肃穆,两侧僧房宽敞,藤萝绕砌,显得格外优雅。人云神佛显灵,有求必应,故招来不少游人香客,倒也热闹非凡也。梅塘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足迹依旧,新的焕然一新。而水总是春温,夏寒,秋凉,冬暖,水质清浥不变,我地人曾传一首歌谣:梅塘水,实在好,得了疟疾烧病去洗澡,只须水里泡一泡,保你病除自然好。
梅塘泉湖胜景一簇:
梅塘胜地古今传,山映湖心水映天。浩渺烟江飞石燕,巍峨仙岭隐桃源。红霞覆玉岩成巧,白雾迷川景更妍。墨客骚人谁领会,素来此处号濂泉。也有人云:“从来胜地远流传,世外桃源别有天□□□”之佳句。而今我谓梅塘:“清清泉水满梅塘,日夜奔流灌溉忙。两岸电排飞玉带,三条渠水泛银光。南畴北亩稻梁茂,东圃西园果菜香。更喜家家奔富路,地灵人杰米鱼香”。泉湖出水口,悬岩峭壁,乱石嶙峋,清澈的泉水,从石洞里奔泻而来,滔滔绿水,浩浩碧波。北依仙神山,相传神仙下棋之处,石桌,石凳,石椅,石棋盘,一一俱在。南朝天子山,二龙抢珠,晋谒梅塘。西靠猫儿山,猫足伸入梅塘摸鱼,形似活现。东连奇龙山,其龙如在泉湖戏水,张牙舞爪,鳞次闪闪,四周景色如斯,点缀梅塘,愈壮奇观。每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壮阔,沙鸥翔集,游鱼可数。时逢皓月当空,浮光耀金,四周倩影,翠映湖中,胜景之情,得无异乎,无不令人迷恋也。
梅塘十景:
一、曲港笼烟:(梅塘及流经到烟江的小港,春冬水气成雾之景)
景色迷离分外幽,一弯溪水绕村流。
冬来白雾弥江面,水气蒸腾总不休。
二、春宵渔火:(每当日落西山,傍晚在梅塘四周有数点渔火倒影塘中)
春暖神州冰冻开,青苔泉涌任潆洄。
烟笼古岸风光好,数点渔灯傍钓台。
三、小山镇口:(马止山与奇龙山对峙,镇锁梅塘水口)
滟浥清流昼夜忙,烟波浩渺下三湘。
青山小影瞳瞳日,留得湖山春更长。
四、悬岩新竹:(描写出水口崖上的君子竹)
奥巧深潭古石垂,悬崖新竹影离离。
摇摇常使清风在,不为游人却为谁。
五、红霞覆玉:(言龙泉山上的绚丽岩石)
泉冒潺湲石缝来,层层岩石叠台阶。
红霞覆玉岩成巧,出自天然真怪哉。
六、半山石凳:(写龙泉山上石头象板凳一样排例)
一半红岩一半青,青红岩石两厢生。
半山石凳平平立,气壮山河贯古今。
七、一沟石笋:(描猫儿山右侧一条与梅塘相连的水港)
朝天石笋满沟排,下有丛荆上有苔。
点缀梅塘成胜地,山光水色画图开。
八、畔池鱼跃:(观梅塘鱼隔墙跳跃)
一道斜阳铺水中,畔池滟滟影成红。
鱼群跳跃真称意,任性欢腾欲化龙。
九、水面雨花:(言水底冒出的水泡散至水面变成雨花名曰:“阴雨”)
水面如镜映残阳,面看湖心倒影长。
雨霁云霄晴更好,花纹点点泛寒塘。
十、平湖展浪:(平湖中的波浪)
平平梅水傍棋台,湖面晶莹一鉴开。
展望长天风雨起,浪涛折皱影排排。
上述作文来历,有些古迹尚存,有些见景依稀,知者,审也,不知也,看问也,有识者,事成也。随着中华的腾飞,改革的洪流,梅塘定为变得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景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