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塘边村位于郊尾镇西南部,与染厝、伍狮、阮庄和枫亭镇山头村毗邻。背依大帽山,地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呈梯级下降,海拔45米。明清时,分为塘边和乌石岭两个村,属慈孝里。民国时,与伍狮合为伍塘保属慈孝乡,1952年3月,设塘边乡,属郊尾区。1956年6月,并入庆和乡。1958年9月,与染厝划出南埔自然村,设塘边大队。1984年底,改为塘边村,下辖南埔、突进、乌石、斜厝、民新、后井、洋面和蔡厝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塘边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实施科学的耕作制度,注重水稻选育,粮食获得丰收。塘边是乌龙岭龙眼的故乡。清代,乌石岭龙眼为宫庭贡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龙眼生产,乌石岭龙眼也身价倍增。
2、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概况塘边村距安福县城30公里,背靠青山秀水,环境幽美。村内的古民居群,展现了明清建筑风格,池塘星罗棋布,古村绿意盎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八栋屋”是老大刘致美所建,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巷道由青石板铺就,房屋正面有两个大门,室内装饰兽禽花卉、戏剧人物故事,或雕刻或彩绘,内容丰富,工艺精美。
“大夫第”是弟弟刘继美所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正房门楣横镌“大夫第”三个楷体大字,其上嵌戏剧人物故事石雕,屋内有三个藻井,柱础、雀替、隔扇、窗棂皆以鎏金木雕装饰。建筑特色塘边村不靠山,不临河,地处丘陵盆地,整个村庄主要由东边、西边两部分组成。居中四顾,村

庄是一个圆形。西边是村的中心,也是一个圆形。村中,10多口大水塘连接成片,供饮水、洗涤、灌溉之用。塘岸用块石和条石砌就,岸边细柳拂水,可供憩歇垂钓。民居沿水塘四周而建,布局合理,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风平水静时,村落屋宇,翠樟古柏,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美似画图。文明坊“群落”石柱有珜曰:“池临户处观鱼变,柏绕堤前引凤飞”,就是生动的景观写照。
塘边人耕读立萁基,崇商重文,村庄成圆形格局,它既非地域所限,也不是设计者标新立异,而是与传统的家商文化有关。自在古以来,商人相信“商家大门不朝南”的戒训,因为商属我金,南方属火,火能克金,那是不吉利的,必须回避。村庄成圆形布局,不管是单幢民居还是“群落”民居,大门的朝向位置便于选择变换。从现存的古民居看,大门的朝向是多方位的,有民居故意把大门开得偏斜,或用屏墙,照壁挡着,都是为避开正南方向。虽然也有民居大门朝南开,那也是在“群落”高墙之内,或有其他原因 。
对于塘边村的圆形还有一说,因其地形为“珠形”,又有“乌云罩珠”之势 。珍珠为圆形,是象征珍贵高雅之物,民居沿珠而建,居民自然是身居宝地了,所以有“趋时尚中之灵,安身立命之道”的说法。塘边人素来关注“来龙去脉”,古时就村东和村西建起了土堤和石堤,扼守两端,把守“龙脉风水”。专家们说,塘边祖先对村庄的选址、定位、规划、布局是颇费心思的,力图体现出天道 与人道

,自然 与人为相类相通的“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价值观、审美观,同时也浸润着“耕读固本,家商发家”的家商文化底蕴。经济发展塘边村400多户一概姓刘,系出西汉长沙王发,家谱上称之为长沙刘“与本县西乡茨溪刘氏同宗同祖 ,后汉乾佑末(950年)由中书舍人刘景洪徙塘边开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塘边虽然地域宽阔,土地充盈,聪明的塘边祖 先并不守土自慰,他们精明练达,锲而不舍,走家商耕读的小家经济务本发家之路,使子孙兴旺发达。到南宋期间,塘边村就有一定规模,生活富余,财主绅士不乏其人,令乡人刮止相看。十四世孙刘士信,足智多谋,富甲一方,远近闻名,人称“刘十万”。到了他的儿子刘瑞子这一代,更是富满州县、闻名遐迩。1264年,有永新县毛贼黑伯,纠集百余匪徒,夤夜突袭塘边,动力劫刘家,刘瑞子闻讯携家眷逃命时在墙上留言:“有为我报斯仇者,当得吾家产一半。”果有当地好汉李台山响应,他用文武两手,虚实两招,设下计策,以少胜多,使不少毛贼落入圈套,或被擒获,或被击毙,保隹了刘家财物。刘瑞子果不食言,将一半家产偿给李台山等,计分得租米5700余担,楼房祠宇佃庄百余所,金银1300余年,由此亦可见刘瑞子家财之巨。
塘边人经商,初盛于宋元,辉煌于明清。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显现活跃,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塘边人经商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氛围。本省的吉安,赣州以及袁州等地,

是他们经商的老根据地。尤其在吉安,明末清初,塘边人开的商的铺店号可以连接成一条长街,食油业、典当业几乎被他们所把持。清雍正年间,塘边富豪刘克绍在永叔路开的“同源金号”乃“望郡”首家,其资本无他号可抗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塘边商人视野更宽,观念更新,弃家从商,外出赚钱者更多,家族邻 里,相互带动,商户之家,子孙相承,商人不仅遍及湘、鄂、桂等邻省,还远涉到大西南边地直至东南亚。明末至清初,塘 边人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宜良等县开发盐产,经营盐业的商户达40多家,商人有数百之众,在云南临安府经营百货绸缎 布匹的商人遍及各州县。“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塘边商家是当时“江右帮”商业集团之一。[1]
3、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塘边村位于郊尾镇西南部,与染厝、伍狮、阮庄和枫亭镇山头村毗邻。背依大帽山,地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呈梯级下降,海拔45米。明清时,分为塘边和乌石岭两个村,属慈孝里。民国时,与伍狮合为伍塘保属慈孝乡,1952年3月,设塘边乡,属郊尾区。1956年6月,并入庆和乡。1958年9月,与染厝划出南埔自然村,设塘边大队。1984年底,改为塘边村,下辖南埔、突进、乌石、斜厝、民新、后井、洋面和蔡厝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塘边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实施科学的耕作制度,注重水稻选育,粮食获得丰收。塘边是乌龙岭龙眼的故乡。清代,乌石岭龙眼为宫庭贡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龙眼生产,乌石岭龙眼也身价倍增。
4、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代码350581101207 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区,距离市政府不到2公里。是石狮市宝盖镇政府、石狮一中、石狮体育馆、龟湖公园所在地。分别与塘后村、长福村、铺锦村、松茂村相邻。 村内华侨遍及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印尼、菲律宾等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原住人口均为蔡姓,属济阳衍派,占全村人口95%以上。其中以“三落”宗族最为旺盛,该族占全村人口1/4以上,族内旅外华侨人数,与族内本村人数相当。
交通便利,石狮市区乘坐3、7、8、11、13、14、20路公交车均可达到。
5、广东省普宁市池尾街道塘边村池尾街道塘边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普惠高速公路和揭普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并在区内设立大型互通式出入口。区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与环市南路、国道324线、广达路等市政道路、池尾收费站,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排污、绿化、路灯等均按市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的乡村品味。 全村人口约3.6万人,占池尾街道的12%。
6、浙江省衢州市东山市新塘边镇塘边村塘边村是地处浙赣两省交际村,2007年经村规模调整由原塘边、姜坂、道塘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有911户,总计人口3005人,有26个村民小组组成,党员75人,预备党员4人,全村总面积12626亩,现在耕地面积2402亩,山林面积4115亩,现有村三套班子7人,于2009年以创建“满意乡村”为载体。为美化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投资23万元,完成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和添加了健身器材和蓝球场建设,全村总投资98万元,启动安装自来水工程,全村83%的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大力开展村民房前绿化建设,在村主要干道和村民房前进行了绿化,在2008年被江山市评为“市绿化示范村”称号。
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等优势,用好现有的优惠政策,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全村经济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