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东湖村基本概况位于郊尾镇中部,省道三郊线2~3公里处东侧。东邻后沈村,西靠梅塘村,南界三埔村,北接后面村。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向,海拔42米。明清时属香田里,称卢峰、卢厝,因卢氏居此地而得名。民国时期称东湖保,属香田镇。1956年,并入埕边乡。1958年,设东湖大队。1984年11月改称东湖村委会。下辖芹山、东湖、顶庐、鸳鸯厝、大克头、下四房、田岑、寨里、隔头和后邦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资源开发
东湖村北部有高品位的石英、钾长石矿,面积4500平方米,已探明钾长石总储量2.29吨,石英38.12万吨。原来这里是座小山丘,由于裸露地表的矿石,雪白如银,被称为“银山”。1964年,始开采钾长石,销往德化县。1985年大量开采石英。东湖矿点具有易采、易选、品位高、交通方便四大特点。
荣誉称号
东湖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小康村目标。1992年2月,被评为“省级明星村”。1996年4月,中共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该村“文明单位”称号。
被誉为“仙游第一村”的郊尾镇东湖村,去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亿多元,村财政收入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该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经济发展
东湖村始终将发展集体经济和带领村民奔富路做为村两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村两委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全村的石英开采与加工,组建石英有限公司的思路。目前,村石英有限公司7个分厂购买了45台微尘设备,配备一流的生产设备,由过去人工操作向机械自动化转变,实现安全生产。由此,随着石英业恢复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拉动运输等各项产业大发展。
为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村还组织创办村运动鞋厂一家,并将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织起来外出创业,使该村逐步走上一业为主、多业共荣的发展新路。东湖村还以被列入全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契机,结合仙港大道安置区建设进行“空心村”改造,全力破解祖屋拆除中遇到的各种阻力,既使部分困难群众圆了住上新房梦,又确保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目前,全村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共处,文明发展的新农村气象。[5]
2、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城关镇东湖村东湖村地处浙江省临海市城区东侧,隶属城关镇东湖办事处。过去因多数村民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村名因此而得。是临海市人民政府驻地,台州地区和临海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要地。80年代以来村区扩展,建有4个新村,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于1991年成立东湖实业总公司。
东湖村,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而且风景秀丽。东湖,是临海市著名风景区,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44米,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94亩。中有东西堤桥,隔为前后二湖,前湖中有小洲,上建有湖心亭,系三层重檐亭阁式建筑,玲珑雅致;又筑有半勾亭,两亭间有九曲石桥相通。湖之北面堤桥上,原建有樵云阁,现拆建为展览馆和市图书馆藏书楼,其后为市博物馆。后湖又以一条南北走向的堤桥隔为两个小湖。堤桥中部建有逢源亭。亭后有樵夫祠。后湖北通小鉴湖,北滨有龙眼井两口,井水清澈,逢旱不涸。湖东有小瀛洲和辛亥革命烈士杨哲商墓。1956年在湖之北面北固山麓建起革命烈士墓。1983年,在后湖西北新建一所儿童公园。并新建水榭三座。湖岸、洲上环栽绿树、名花、芳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题写楹联:好山好水,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东湖村是原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少将杨志泛的故乡。
3、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佳山乡东湖村东湖村位于马鞍山市南端,南与当涂县隔河相望;东连前庄村;西与市经济技术开发毗邻;北与平山村接壤。全村原有十八个村民小组(2003年至2004年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征迁四个村民小组,转户212户,总人口517人,男254人、女263人),现有十四个村民小组,户数1016户,总人口2502人,男1221人、女1281人。下设三个党小组,党员70名,村在编干部6名,14名村民小组长,60名村民代表,组织配套齐全,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121.5亩,水面482.6亩。
4、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阳江镇东湖村阳江镇东湖村今年初由原楼下村和东湖村合并而成,全村4770人,1390户,耕地面积3663亩,水面780亩。去年以来,该村以市级新农村典型示范村要求为标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壮村富民,全力建设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继续被评为县“强基工程”达标村,同时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0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综合实力列“南京市百强村”第73位。
一、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壮大经济村强民富
造船水运和水产养殖是该村两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优化。至2006年底,水运业,全村拥有钢质营运船舶286艘,总吨位56万吨,年营运收入2.24亿元,净收入2480万元;水产业,全村养殖面积达6500多亩,从业户数260户,养殖纯收入每亩1500元以上。依托这一良好的产业基础,着手从两个方面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实施“123”计划:抓好1个航运公司、带活2个产业协会、成立3家海运公司,加快发展步伐,打造特色名村。一是改变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学习并吸收武家嘴村水运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公司化运作新模式。做大海运公司规模:以“强强联合,实现飞跃”为理念,引导鼓励船户共同合股造大船,在抓好已开业运作的海迪海运公司的前提下,再发展水运民营公司2家,改变大部分船舶从事黄砂营运的单一模式,促进水运业从江进海不断发展壮大。做优航运公司效益:强化为民服务、助民发展意识,壮大公司旗下经营船户队伍,提高南京东湖航运有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服务最优、效益最好”的工作目标,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做强水产合作社品牌:利用该村许多村民在国家级万亩生态示范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组织全村养殖户成立东湖水产品经营合作社,做响有机螃蟹品牌,提高螃蟹养殖的科技含量,增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经营收益双增长。二是发挥协会作用,促进群众增收。通过“支部+协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发挥特色产业协会在打造特色名村中的带动作用。水运业捆挷式发展。通过协会运作,以“大船牵小船,小船傍大船”,为建造海运船只的船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村今年计划建造万吨级海运船舶5艘,总投资超过1.2亿元。届时,该村水运业的营运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海运能力将大大增强,营运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水产业联动式发展。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队伍日益壮大,通过协会组织,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学好技术弄清行情,确保每一个养殖户稳产增收,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使养殖业成为该村支柱型、高效型产业。
二、全面推开建设家园,倡导文明构建和谐
对照市级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创建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一是建造一个中心,坚持两项活动。投资80万元,建造一个600平方米的东湖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全村群众在生产发展后对先进文化追求日益增加的需求。坚持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引导群众除陋习、破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村风民俗;深入开展“情系故里、共建家园”活动,发动全体干群共建文明示范家园。二是落实三项工程,建设四项制度。三项工程是:①申请立项,在南部干线两侧沿河建造100多幢新民居,打造东湖村“农家乐”风光带,同时拆除老村空余的旧民舍,对老村进行出新整治创建;②投资50万元在楼下新村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绿化美化工程;③投资120万元在横溪河楼下段再建一座便民桥。四项制度是:纯农户帮促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渠道,为每一个纯农户发展自己的致富项目,使他们的年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村的平均水平;群众医疗保险制度。为低收入群众和困难农户投保,确保投保率100%;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阳光村务”,推行“组务公开”,提高村务公开的群众满意度;卫生长效管理制度。不仅要建好建齐公共卫生设施,还要管好用好卫生设施,努力打造城市居民小区式的新型村庄,使东湖新村既有田园风光,也带城市韵味。[1]
5、湖北省阳新县韦源口镇东湖村湖北省阳新县韦源口镇东湖村,处于黄石、阳新、大冶、蕲春四县市交界之处。为何叫韦源口呢?原来这里有一条河叫韦源河,大冶湖的水就是通过这条河流入长江的,这里处在韦源河入长江口之处,故名韦源口。为何叫东湖呢?原来韦源河流是南北向,在很久以前,韦源河的东面由于受长江水的浸泡,是一大片沼泽地,放眼望去就像一个湖泊,故名东湖。东湖村地势平坦,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背后又有巍峨的韦山,有水有山,是个水秀山青的好地方。这里的人们,沿江而居,房子排列的很整齐;江河交汇之处,凭借江河黄金水道,交通便利,村民多从事船运,经商、开车等职业,是著名的船运之乡。
江南明珠-黄石市东湖村村民收入颇丰,富户较多。东湖村民大多杂姓而居,如果查家谱,绝大多数村民的祖先大约是明朝或明朝以前从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迁来的,所以,姓氏庞杂。浩荡不息的长江,平原开阔的视野,特有的历史沿革,造就村民开放、包容、理性、乐善的性格特征。村民隔壁左右往往姓氏不同,但邻里关系很好。村民从不欺生,近年来有不少外乡人迁入此地,他们不仅能安居乐业,而且同样发财致富。东湖村离黄石市区较近,从市区打的到东湖村约20分钟时间,坐中巴车只需3元钱的车费。随着黄石市的东进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湖村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河西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东湖5千吨级深水码头的建成,大棋高速公路(从大冶经黄石到棋盘,6车道)的通车,将给东湖村带来大发展的美好时机。黄石市计划扩建新区即新港口区,把东湖村列入区划之内。
6、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东湖镇东湖村东湖村是东湖镇政府驻地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珠塘村交界,北与东湖镇石潭村、新桥镇杨林村毗邻,西联马迹镇梅田村。有资料显示,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140人、486户、党员53人、水田1130亩、山林2250亩。该村区位优势明显,潭衡西线将在该村设立出入口联通南岳,境内二级单位众多。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旷旦初是衡山县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县十一届人大常委[2]。
7、云南省丽江永胜县程海镇东湖村村情概况
村全貌东湖村隶属于永胜县程海镇,位于程海镇南边,距离程海镇政府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县45公里,东邻星湖村委会,南邻马军村委会,西邻河口村委会,北邻程海湖,辖关家村、陈家村等3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截止2008的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566亩(其中:田1784亩,地782亩),人均耕地0.91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752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2亩,主要种植石榴、龙眼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7亩,其中养殖面积17亩;其他面积87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8的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电视、电话五通,未通自来水的有683户饮用井水。有14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0.3%)有683户通电,有34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8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9.7%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4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20户(分别占总数的50.1 %和32%)。 该村到镇道路为砂石;进村道路面为弹石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0辆,拖拉机13辆,摩托车5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66亩,有效灌溉率为9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6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亩。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6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5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3.6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0万元,占总收入的31.6%;畜牧业收入78.84万元,占总收入的17.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72头,肉牛114头,渔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3.8%;林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2.93%;第二、三产业收入117.3万元。占总收入的26%;工资性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14.1%。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5人(占劳动力的18.4 %),在省内务工98人,到省外务工52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外。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1%。该村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红花产业。加大劳动力外输。
人口卫生截止2008的底,该村有农户683户口,共有乡村人口2821人,其中男性1414人,女性1407人。其中农业人口2727人,劳动力1228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白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804人,彝族4人,白族3人,壮族6个。 到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0人,占人口总数的2.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111人,参合率75%;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6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5户,占农户总数的1.9%。
文化教育截止2008的底,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689平方米,拥有教师14人,距离星湖中学1.5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0人,其中小学生250人,中学生80人。该村已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成立业余文娱宣传队5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8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17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8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6500元(人均6元),一事一议筹劳3300个(劳均1.2个),有固定资产3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情况,民政资助情况等。[3]
8、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中余乡东湖村中余乡东湖村位于浦江县西北部的中余乡境内,全村现有农户88户,22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584元。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康庄工程、村庄整治,交通便利、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以种植高山蔬菜、水稻等农产品为主导产业。[6]
9、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东湖村基本概况东湖村位于平海镇驻地北侧5.5公里,在溪边,赤坡村委会之间。村委会驻胡厝自然村,辖胡厝,下塘,顶埭头,山面,下林,张李,下井坡,西坑,土厝,社边,后厅,顶房,西胡,洋底,西尾,后周,过溪埭头,后厝,下埭头,店头,下店21个自然村,设41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场。1220户7856人,讲莆田话,以姓林、周最多,依次还有蔡、胡、陈、黄等姓。聚落形状呈圆形状。
自然资源耕地2642亩,其中水田529亩,农地2113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兼种乌松;果树10亩,主种桃,香蕉。
基础设施有小学2所,附中1所,医疗所2所,村办加工厂1个。有电灯照明,交通方便,村道接公路,通客车至县城。有东圳渠道,灌溉面积1600亩。
村名由来村建在湖的东向,故名。
历史沿革原属东湖境致和社,埭头境安宁社,东湖境新易社,山后境福寿西社,东湖境李社。
宋元属崇福乡武盛里;明清属六区武盛里;民国2年属于平海区,1918年属七区(埭头)东湖乡,1928年属五区(平海),1932年属东湖乡;解放后属十三区东湖乡,1952年属23区东湖乡,1957年属东湖乡,1958年属埭头公社,东湖大队,1966年属平海公社东湖大队;1984年改为平海镇东湖村委会。[7]
10、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上关镇东湖村村情概况
村貌东湖村隶属于上关镇马厂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上关镇东边,距离马厂村委会0.50 公里,距离上关镇0.60公里。国土面积1.27平方公里,海拔1,975.00米,年平均气温18.00 ℃,年降水量742.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到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8.00亩,人均耕地0.31亩,主要种植水稻大蒜等作物;拥有林地839.00亩;水面面积800.00亩,其他面积420.0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200户通自来水,有9饮用井水。有209户通电,有14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8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69 %和76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6户(分别占总数的44%和2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4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4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 3辆,摩托车6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68.00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8.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1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9.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75.00万元,占总收入的53%;畜牧业收入67.00万元,占总收入的20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70头,肉牛40头);渔业收入5.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5%;林业收入1.50万元,占总收入的0.5%;第二、三产业收入77.00万元,占总收入的23%;工资性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树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4人(占劳动力的5%),在省内务工24人。
人口卫生到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209户,共乡村人口870人,其中男性430人,女性440人。其中农业人口864人,劳动力438人。该村以白族为主。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30人,参合率73%;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4公里,距离镇卫生院0.8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2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马厂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上关一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80公里,距离中学1.00公里。到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4 人,其中小学生97人,中学生27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68.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6393元(人均7.4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8]
11、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镇东湖村村情概况
住房东湖村隶属于茈碧湖镇九台社区,属于坝区。位于茈碧湖镇北边,距离九台村委会4 公里,距离茈碧湖 镇3公里。
国土面积0.51平方公里,海拔2110米,年平均气温13.6 ℃,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蚕豆、大蒜等农作物。有耕地157.5亩,其中人均耕地0.6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2户,有人口302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人,劳动力1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57.5亩(其中:水田157.5亩),人均耕地0.67亩,主要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荒山荒地200亩,其他面积4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2户通自来水,有3户饮用井水。有62户通电,有4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 71%和10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分别占总数的33.87%和27.42%)。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 5辆,摩托车4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57.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7.5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7.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7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7.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9.2万元,占总收入的 27.3 %;畜牧业收入16.5万元,占总收入的 15.4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25头);林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 1.7 %;第二、三产业收入48万元,占总收入的 41.8 %;工资性收入7.8万元,占总收入的 7.28 %。农民人均纯收入283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7人,在省内务工27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62户,总人口302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49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人,劳动力103人。该村以白族为主,其中白族30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2人;享受低保2人。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九台完小,中学生就读到玉湖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公里,距离中学3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2人,其中小学生32人。
该村建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9.6亩。年末集体总收入0.06万元,有固定资产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民政救济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