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菊娥
ISBN:10位[7504924970] 13位[9787504924971]
出版社:中国金融
出版日期:2001-7
定价:¥18.00 元
内容提要本书通过1984~1999年数据资料的实证研究获得如下有价值的结论:①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GDP和物价变化的主要原因且效果显著,货币政策在中国不具备中性,我国经济增长是货币供给支持型;②信贷配给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③基础货币的总量和结构与央行备付金利率、一年期再贷款利率、一年期金融机构贷存款利差和实际存款准备金率高度相关;④我国正负货币供给M2的实际值扰动在10%的置信度下对GDP的影响结果具有对称性;⑤名义货币供给对名义GDP和物价的作用时滞分别为5个月和7个月;⑥我国LNMR和利率与LNM2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⑦实际利率通过M2作用于GDP和物价的效能要比其直接作用的效能好,实际利率是引发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次要原因,基础货币是引发货币供应量变化的首要原因等。该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丈结合规范分析,提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由调控变量与调控方式构成,其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变量是基础货币和利率,中间目标变量是M2(观察M1),调控方式应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选择”为辅且使两者实现有效匹配的运行机理;最后还构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运行的动力、约束、决策和调控机制以及各机制协调运行的和谐机理等。
目录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图
1.1.1选择、困惑与挑战
1.1.2深思、目的与意义
1.2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2.1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调控实践的观点述评
1.2.2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思想与方法
1.4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运行效果的
实证检验
2.1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启示
2.1.1凯恩斯学派
2.1.2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2.1.3合理预期学派
2.1.4宏观金融博弈理论
2.1.5借鉴与启示
前言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运行是通过银行体系的活动来实现,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是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调控的主体。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实现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国人认为成效并不显著。央行的货币政策无论是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还是传导机制和数量效应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一些著名学者主要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的原固,本书作者则通过实证的系统研究确切回答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本书是从制度变迁的分析思路出发,选择中..
序言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以社会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公共选择,调控手段是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信用方针、政策措施的总和。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货币当局、又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体;存款货币银行既是被调控的对象、又是调控政策措施的载体;企业和居民公众是调控最终被引导和限制的微观经济活动的客体;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是调控的媒介;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变量、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是货币政策调控变量,它们构成货币政策调控系统的要素,如何利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维和观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综合地分析研究我国货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