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国当代思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版权信息作者:吴炫著

出 版 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

字数: 366000

页数: 334

开本: 32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437946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定价:¥30.00

内容简介如何面对中国自己的问题,对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思想同时予以创造性改造,是中国理论原创的难题。《穿越中国当代思想》以作者持续20年的否定主义研究为基础,对学术界普遍流行的学术观、实践观、历史观、伦理观、个体观等,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批判与重建,读来极富新意与启发。以自己的理论进行实践的品格,更使本书在中国学人的理论或批评著作中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吴炫,1960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现为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文艺批评学等领域,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否定学”理论体系;探讨区别于西方、也区别于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史哲原创性理论,其思维方式的开拓性引起学术界较大反响和关注。出版《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否定主义美学》等专著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史哲各类论文280余篇。曾获“江苏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9年江苏人文社会科学唯一奖项),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编辑推荐在“二元对立”之外还存在像《圣经》和《易经》这样“不同而并立”的“二元对等”或“多元对等”思维;

历史是以人类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不同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历史进步论、衰退论、偶然论、合力论,是以忽略这样的理解并且用“割裂文明的功能思维”造成的。

在个性、个人权力、个人利益、个人感受和体验之外,中国当代个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用个体比理解穿越群体化理解”之个休的问题。

一种理论如果什么都可以涵盖,它就可能因为概念过于宽泛而什么问题都不能面对和解释。“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大而全”思维合谋后,便存在这样的问题。

儒学的精华和大多数人使用的常识,真的可以在今天不加改造而使用吗?《穿越中国当代思想》作者的改造实践使你耳目一新。

目录对否定哲学的“本体性否定”

什么是“本体性否定”

“本体性否定”对现有二元对立思维的穿越

“本体性否定”对阿多诺及黑格尔否定观的穿越

对既定学术的“本体性否定”

原创努力:“本体性否定”的创新概念

悬空状态:“本体性否定”的审美观念

知识批判:“本体性否定”的实践观念

实证批判:“本体性否定”的学术观念

穿越现实:“本体性否定”的人文观念

对实践哲学的“本体性否定”

批判与继承:一种非整体性思维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还是理论产生于实际?

穿越实践论美学的三个关键问题

道德异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问题”

对历史观念的“本体性否定”

历史进步论:西方史观之批判

历史循环论:中国史观之批判

历史不同论:否定主义之史观

反传统·反文化·反文明辨析

对伦理常识的“本体性否定”

儒学若干精华的否定主义改造

论“不同才和”

论“义利分立”

论“欲望放松”

对个体思想的“本体性否定”

告别“终极关怀”,走向“存在关怀”

论“个体化理解”的个体

日常生活的“个体化理解”

对批评观念的“本体性否定”

第三种批评:穿越西学和中学式批评

中国当代文化批评:被忽略了的五大问题

穿越阐释: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出路

附录

本体性否定:我的否定观——答友人问

……

文摘悬空状态:

“本体性否定”的审美观念

对于依附于既定知识和思想系统的知识分子而言,悬空是一个颇为尴尬的状态,他们摆脱悬空的方式是捍卫现成的真理和常识,作不能引导时代进程的坚守;而对致力于知识、思想、价值重建的知识分子,悬空则是建立一个世界的审美中介,并引导我们的时代进入新的文明。前者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后者则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艰难努力。你准备作怎样的选择?

什么是“悬空”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知识分子正处于一个无话可说或只说基本常识的境地。虽然“后现代”、“新历史”、“后国学”、“新儒学”之类话语仍不时杂陈,但是就它们在哲学上依然在凭借他人和前人话语说话来看,就这种说话对解决中国文化转型、尤其是知识分子新的存在形态的有限功能来看,可以认为这与无话可说并无什么区别。或者说,由于上述话语依然延续的是80年代知识分子的说话方式,甚至可以追溯到王国维、胡适这类国学大师的说话方式,其结果,也就不大可能给今天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道出新的内容。然而,“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之所以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显然来自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切身感受:我们既不满于无话可说,又不满于再用西方话语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更不满于在材料和知识的意义上对“国故”的清理和收集--因为在清理和收集背后,思想和精神永远是首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