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利亚号上的礼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圣马利亚号上的礼炮》

【名称】圣马利亚号上的礼炮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作于1905年

【作者】西涅克

【简介】

法国印象派绘画进入1855年以后,一种更新颖的表现光色技法代替了原来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人的画法。这种新技法被推向一个极端,西方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印象派"(Neolmpressionism)。其杰出代表是修拉和西涅克两人。修拉所采用的"点彩"法,也深得西涅克的支持。自从他们于1884年相识之后,一直在一起研究分割色彩的技法。他们还宣布,他们的绘画方法是一种新的创造,是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

西涅克(1863.3~1935.8)的早年生平不很详细, 只知他一直从事风景画创作,后与修拉研读了一些科学著作,试以色彩理论于绘画的实验。修拉还亲自去拜访那位已百岁高龄的色彩学家谢弗雷尔,向他请教关于色彩的对比效应。西涅克写了一部书,题名为《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1899年出版),竭力推崇德拉克洛瓦,说他是新印象派的先驱者;在评介莫奈等印象派绘画时,认为这些画家的不足,就在于依凭直觉,是一种即兴画法的创造者。而他们自己修拉和西涅克,则要利用"光谱色"原理,这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有程序的、科学的技法"。西涅克究竟是怎样"有程序"地画出这种画来的?试看这一幅属于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圣马利亚号上的礼炮》,就可知其一二了。

这幅画先经过记录性写生,定下画稿之后,始正式在画室里慢慢画成的。为了把光色组合得合乎光学与色彩学的“互补”原理,画家一点一点地布置画面的不同色块或色点。在画上,几块基本色调是符合物体本身色彩的,但添画时,他把红与绿作适当配合,使红色会愈显红,绿色会愈显绿。不论三色还是七色,画面上都是分裂地排列。有时,一幅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完成(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画了一年多),这一幅也用了好几个月。尽管看上去光线表达得很细致。但细究起来,仍有一种假设的装饰性质。无论是长条色块也好,还是"逗点状"色块也好,大小近于一律的色点并未造成某种"综合"的互补作用。

法国科学家舍尔·谢弗雷尔(Michel Eugens Chevreal,1786~1889)在西欧的科学发展史上并不占重要的位置。 他本是从事化学工艺的,是一位研究以动物脂肪制造肥皂的实验家,后来从事染织,担任过法国哥白林挂毯工厂的技术指导。他通过工作实践,把科学知识应用于艺术上。如本以羊毛和丝线来织成的挂毯,各种色彩的线的交织,远远望去能产生类似新印象派那种绘画效果。这种色彩的排列,就成了新印象派们的实验的画理依据。

《圣马利亚号上的礼炮》作于1905年,这是他在理论上和艺术实践上都进入成熟时期的创作,此画尺寸、收藏者不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