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花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闻喜等县境内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多鼓(一人身上带六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步”左右勾脚等。

“万荣花鼓”曾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了周恩来、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好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