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弦子书,又叫平遥盲书,起源于平遥,流行于汾阳、介休、孝义等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遥鼓书,最初是单人坐唱,到清末才发展成为多人坐唱。分为红、黑、生、旦、丑等行当。
平遥鼓书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月琴。说唱曲调,原来多采用晋中民歌,后来,又吸取了祁太秧歌的某些长处而自成一体。说唱中,使用平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平遥鼓书的代表书目有《青龙传》、《五女兴唐传》、《接婆婆》、《飞扇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平遥鼓书在唱腔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
平遥盲书应说是由以失传很久的平遥山歌(羊胡小调)演变而来,平遥山歌随心所俗,或单唱或对唱,歌声与高山群林浑为一体,大部分无歌目,有歌目的如《三月三》《甘妹妹好》《打发到捧锤山》等。五六十代听老人说:“这些歌都是羊胡(放羊人)在野地唱的,打古有羊胡起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