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杂裾

“杂裾”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七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著。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於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杂裾”或者袿衣,实际上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东汉的经学家郑玄甚至以为上三代的翟衣就是袿衣的一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