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立克次氏体科(Rickettsiaceae)是立克次氏体目的1科。本科微生物体小,杆形、球形或双球形。多见于细胞内。对脊椎动物致病的除1种外,其余至今均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能在鸡胚卵黄囊的内皮细胞中大量繁殖,也可在某些脊椎动物或昆虫细胞中生长。适温32~35℃,以二分分裂法繁殖。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低,一般56℃30分钟(Q热立克次氏体除外)即被灭活。对氯霉素、土霉素等敏感。致病性立克次氏体侵入人体后,常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引起细胞肿大、增生、坏死、形成血栓等病变,导致临床上皮疹的出现。同时也常在肝、脾、脑、心脏等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造成组织器官病变。立克次氏体含有内毒素样脂多糖成分,使感染常伴有中毒症状。本科分3族10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属,即立克次氏体属、罗克利马氏体属和考克斯氏体属。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伯氏考克斯氏体还可通过空气或摄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