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资料中文学名: 雪鸮
别名:雪枭
中文目名: 鸮形目
中文科名: 鸱鸮科
中文属名: 雪鸮属
同物异名: Strix scandiaca Linnaeus, 1758,Strix nyctea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白猫头鹰 、查干-乌盖勒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 Nyctea
拉丁文种名: scandiac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Snowy Owl
综述: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的一种白色或褐白相间具横斑的猛禽,学名为Nyctea scandiaca。栖息于北极苔原,有时向南到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体长约60公分(约2呎)。翅宽;头圆形,不具耳羽束。吃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旅鼠)和鸟类。营巢於开阔的地面上。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

,是猫头鹰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体长55一63厘米,体重1000—1950克。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全身羽毛白色,具褐斑。眼先和面盘稍染浅褐色;头顶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点。下体腹部具窄的褐色横斑。嘴铅灰或黑褐色。爪灰褐,端黑。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雄鸟告警声krek-krek-krek似鸭叫。雌鸟告警时发出吠声,也发出seeuee哨音。
分布情况分布范围:全北界的北部。
分布状况:稀有冬候鸟,分布在中国东北及西北开阔原野。繁殖于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的不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由于在特定季节食物匮乏,可能漂泊到欧洲、阿拉斯加、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日本、朝鲜、延喜马拉雅山甚至可能游荡到印度西北部;在中国见于黑龙江北部、新疆西部,在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根据统计,全世界目前只剩下几千只雪鸮。
生活习性雪鸮在夏季主要栖息于北极的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等,冬季则主要栖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也曾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它是一种几乎完全在白天活动和觅食的鸮类,因为北极一带的夏季一天24小时都是白昼。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时又全都是漫漫长夜,只好往南游荡。它的飞行显得快而从容,不慌不忙。休息时多站在地上,有时也在树上栖息。捕食的时候常通过低飞或栖于高处,然后突然俯冲捕获猎物。叫声音调较高。在北极地区主要以旅鼠和雪兔为食,但食物不足时也捕食其他啮齿类、小鸟、甚至像雉类、鸭类和雁类等中大型鸟类。事实上,除了北极熊以外,它可以捕食北极地区的任何一种动物。流落在栖息范围外的雪鸮,通常会在觅食途中迷途。这也是各地带出现雪鸮(迷鸟)的原因。
繁殖习性繁殖在北极冻原地带,繁殖期为5—8月。因为它完全在白天活动,所以求偶炫耀时也具有其他 类所没有的特技飞行表演。开始产卵时往往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通常营巢于苔原的地面上,特别是较为干燥的小山坡上。巢仅是在地面上扒出的一个凹坑,或者直接利用地面上的天然凹坑。每窝产卵通常为4一7枚,有时多至11枚,甚至13枚,有时又少至3枚,窝卵数的变化较大,但通常与北极地区的旅鼠的数量增长周期相一致。卵为白色,椭圆形,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通常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的附近警戒和为雌鸟供应食物。孵化期为32一34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51一57天即能飞翔。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其他中世纪的欧洲神话中常有关于巫师的说明,已有记载说猫头鹰是巫师的好友。由于当时雪鸮几乎在全欧洲都有见,所以常有挑选雪鸮作友的巫师。在小说《哈利·波特》中,主人公(巫师)的猫头鹰(海德薇)即为雪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