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区域概况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1]位于平阳县东部,距温州市区50公里,鳌江港8公里。古称罗阳、横阳。为平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及温福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昆阳自古市井繁荣、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南朝谢灵运、宋朝陆游、林景熙等著名诗人曾在这里留下赞美昆阳的诗篇;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新闻巨子马星野等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享誉海内外。
昆阳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邮编:325400。全镇面积80.40平方千米,总人口10.31万(2005年)。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不胜枚举的昆阳古城一洗旧日容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保持温州市三十强镇和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是浙江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强镇、“东海明珠”城镇、体育先进乡镇、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初保”达标验收、“两基”评估验收和省级档案工作二级达标验收;先后荣获温州市首批奔小康乡镇、市首批教育强镇、市三星级文明镇、市全优乡镇、市双拥模范镇、市计生先进单位、市农村路教先进单位、市先进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昆阳镇下辖6个办事处(城关、城东、城西、城南、水亭、万全),6个社区(城南、仙坛、横阳、九凰、兴业、联安),50个行政村(水塔、后垟、沙岗、九街、南岙、凤山、南丰、垟岙底、皇岙、阳岙、平塔、牧垟、城东、前宕、白垟、雅山、烟台、龙安、西浦、殿后、童桥、黄山头、垟教、溪岙、万兴、后岙、长山、步廊、三杆桥、雅村、水亭、前爿、庆丰、石塘、西戈、莲大新村、临区、万金、万丰、溪坑店、庙头、民丰、蒙垟、上林垟、建丰、鸣山、郭庄、铁凤、新欣、湖屿)。[2]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101832
男
51684
女
50148
家庭户户数
29902
家庭户总人口
95107
家庭户男
47995
家庭户女
47112
0-14岁(总)
18143
0-14岁男
9566
0-14岁女
8577
15-64岁(总)
75949
15-64岁男
38304
15-64岁女
37645
65岁及以上(总)
7740
65岁及以上男
3814
65岁及以上女
3926
户口本地住本地
84789
人文历史昆阳镇自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平阳县治所在地。1700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使昆阳荡涤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古风幽韵。通福门古老肃穆,半山庵钟鼓悠扬,东岳观香火久传,文昌阁古雅精致,“师儒侍养”牌坊凝聚古人气节,红十三军烈士墓铭刻革命遗志。传统气氛深入昆阳人的骨髓,造就了昆阳风俗醇厚、文气如虹的地域文化。
自然风光昆阳的山水独具田园风味,山岭、塘河、碧波、翠竹、水田、云影,构成了一副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图案。城市公园融入山水人居,绿色生态营造诗意生活,龙山文化公园、后岙水库公园、城北水上公园和九凰-东门两山公园以及遍布城区的小区公园、街心绿地,共同构成山、水多层次、立体型的闲适空间。
经济建设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昆阳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2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53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45亿元,财政总收入3.48亿元。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个最发达乡镇和温州市三十强镇,成为“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农业发展形成了马蹄笋、肉蛋鸽、早香茶等特色农业基地和“奇林”马蹄笋、“邦清”肉兔、“仕福”梅花鹿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工业发展形成了机械、服饰、塑编、皮革、商务礼品、电子通讯等六大支柱产业和远东皮革、庄吉服饰、金狮啤酒、乔治白衬衫、显峰汽配、高翔电子、鸣峰礼品和广天塑编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了庄吉西服、金狮双鹿啤酒、乔治白衬衫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浙南最大的电子通讯市场和羊毛综合市场,建成了联东“商务礼品一条街”和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礼品展示中心。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通过深入实施“南接”、“北拓”、“东扩”战略和旧城改造,全面拉开了县城大框架,全面改变了县城面貌。
基础设施截至2001年,完成了5期旧城改造和3个居住新区的开发,拆除旧房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新建商住面积54.4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完成了城北新区的“六纵三横四桥”的建设和“三路一横”的城乡道路网建设,建成乡村公路20公里,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贯通了环绕全镇的交通圈。2001年,有23个千万元以上的工程开工建设,其中2个工程超亿元。截至2008年,总投资20亿元的城北示范小区已基本完成。区内有总占地200亩,总投资1个亿的体育馆;投资1个亿,占地面积600亩的城市公园;有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1个亿的国家安居二期,也有雷奇大厦、侨艺大厦等高档住宅楼,总共可容纳2-3万人。随着104国道昆阳段过境公路、温福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的贯通,昆阳已全面纳入温州经济圈。
社会事业昆阳镇科学技术实力较强,截至2001年已取得各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23项,其中6项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是科普示范镇。昆阳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拥有中小学校12所,在校生近15000人。2000年来,全镇投入教育经费60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镇属12所中小学,新建成了15幢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新增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校舍2310平方米。是省教育强镇。全镇各中小学的教学器材和设备达到省I类标准,昆阳二中等学校成为省市级示范学校。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全国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浙江省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示范点、市文化工作先进乡镇、市文化示范镇、省体育先进乡镇。[4]
2.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区域概况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坐落在美丽的滇池南岸,属县城所在乡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距市区62公里。东接上蒜乡和滇池,南邻宝峰镇,西与二街乡接壤,北为西山区的海口镇。昆洛公路、安晋公路、昆玉公路、昆玉铁路越境而过。昆玉铁路在境内的中谊村、储英村设火车站2个,交通通讯便捷。全镇滇池沿湖线28.9公里,滇池沿岸有水产养殖2000余亩。全镇有林地4613公顷,森林覆盖率38.5%。
2007年,全镇辖27个村(居)委会,82个自然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178人,其中农业人口44942人,居民39236人。总面积119.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94.1亩,人均耕地0.74亩(把居民计算在内,人均耕地仅有0.37亩)。2007年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7所,在校中学生1552人,小学生6282人,教职工435人。
1950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管理区,1965年设昆阳镇。。辖仁义、礼智2个行政村和郑河路、月山2个居委会。盛产卤鸭、板鸭。乡镇企业有建筑、运输、机械、橡胶、光学原件、食品加工等业。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碑”为省级保护文物。[6]
经济建设2007年,全镇有企业2429家,其中股份制企业3家,有限责任分司21家,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115家,个体企业2287家,基本形成了以光学、磷化工、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加工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
2007年1—5月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158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56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5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50万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6个,投资总额63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500万元。
截至2007年,光学工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评审组”的评估论证,被列为晋宁县的4个优先发展项目,争取到省级贷款贴息20万元,“控详规”设计基本完成,主要由云光、宜兴、远达等光学公司组成。青山机械制造工业生产基地项目,已进入“控详规”设计、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阶段,地理位置主体位于昆阳镇环古城青山,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规模200亩;主要由台成、技恩西、西莱科等7家企业组成;产品结构主要有数控机床等精密机械。产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外,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光学工业基地和青山工业基地被列为县一主、四附的发展规划。
昆阳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面务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全镇2006年有农业人口41972人,有种植面积38191.5亩,其中粮食17714亩。发展蔬菜种植5882亩。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0620亩,年产鲜切花近5亿枝,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是昆明地区继呈贡之后发展最大的花卉种植区域,在花卉业中享有“玫瑰之乡”的盛誉,鲜切花销售在斗南市场上占有很高份额。昆阳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其特色是2600亩的白萝卜及1500亩的鱼腥草规模连片化种植,优质、无污染,极具市场竞争力。2007年,该镇已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以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经济果林、粮食生产为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了以加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这些产业支撑了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大部份农(居)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依托特色产业,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二、三产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昆阳镇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花卉协会。2007年花卉协会有会员250人,下设分会13个。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起到了良好的产业典型示范作用。[6]
文化建设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郑和故里——云南省晋宁县通过“航海日”举办国际郑和文化节,邀请外国友人、驻外商会、知名企业家参加活动,并借此进行商贸推介。604年前,一位名叫郑和的晋宁人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谱写了15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华章,开创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新纪元自2005年开始,晋宁县每年都利用中国“航海日”举办郑和国际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四届。
据介绍,本届文化节以“走近郑和、共建和谐”为主题,旨在把弘扬郑和精神与塑造新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新昆明建设为契机,以节庆活动为平台,充分展示晋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让世人进一步了解晋宁,以郑和旗帜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晋宁县借纪念郑和下西洋,邀请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及台湾等海内外上百名嘉宾及郑和18世孙、19世孙参加盛会。据悉,郑和文化节期间,当地还将举办郑和高峰论坛、经济发展顾问咨询、“郑和国际友谊林”种植等活动。(完)
3.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镇区域概况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镇[7]地处县城,是叶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2亩,辖7个居委会,34个村民组,2000年总人口45204人。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8])

总人口
45204
男
22864
女
22340
家庭户户数
13268
家庭户总人口
44010
家庭户男
22095
家庭户女
21915
0-14岁(总)
10052
0-14岁男
5413
0-14岁女
4639
15-64岁(总)
32432
15-64岁男
16183
15-64岁女
16249
65岁及以上(总)
2720
65岁及以上男
1268
65岁及以上女
1452
户口本地住本地
37921
人文历史昆阳镇是一座历史名镇。昆阳是叶县的古称,文明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50年魏国在此设昆阳邑,后属秦,置昆阳县,西汉因之。这里是叶姓始祖沈诸梁的封地,海内外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昆阳之战就发生于此。孔子、黄庭坚、李白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或为官于此,或游历于此,留下了广为传颂的不朽佳话和历久弥香的精美诗篇。叶县县城昆阳镇是“河南十大古城”之一、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秦汉古城遗址、昆阳古战场遗址等历史遗迹30多处,有明代县衙、叶邑古城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和2100件弥足珍贵的馆藏文物。叶公庙、明县衙、县衙一条街、大成殿、愤乐亭、北武当庙、黄庭坚所书《幽兰斌》碑等如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昆阳镇光彩四射,闻名遐迩。
区位优势叶县昆阳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水秀美、资源丰富。该镇紧邻平顶山市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毗邻郑州、洛阳、南阳三大民航机场,日(照)南(阳)、南(京)洛(阳)两条高速在该镇附近交汇,境内有高速公路出入口,311国道、豫01线、平桐路、平舞铁路、平舞高速公路、登阜铁路叶县段和盐业铁路专用线过境。[9]
文明建设2000年来,昆阳镇两个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曾先后荣获“河南乡镇之星”、“河南省科技示范镇”、“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平顶山市文明单位”、“平顶山市治安模范镇”、“平顶山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镇”等荣誉称号。镇党委先后荣获“平顶山‘六好’党委”、“平顶山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001年全镇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省100强第56名,2002年名列全市前20强第3名。在2005、2006年平顶山市乡镇综合实力评价中,该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93个乡镇之首。
农业经济
“白色工程”和畜牧园区建设成绩斐然。该镇大力发展高效无公害蔬菜,以畜牧园区建设为重点,截至2003年,已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2个,全镇蔬菜年产值876.34万元。新建畜牧园区2个,畜牧业年产值867.10万元。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昆阳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突出新城区建设,兼顾老城区改造,把昆阳镇建设成一个集农、工、商贸,融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城区,形成以镇政府为龙头、居委会为龙身、居民商户为龙尾的市场建设模式。2000年来,全镇共投资860余万元,融资200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昆阳商城、瓜果市场、九龙市场、四眼井市场、东菜园商业一条街等市场,规划整修了昆西路、健康路等10多条街道。为进一步弘扬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县委、县政府投巨资恢复我国仅存7所的叶县明代县衙,建设明代县衙一条街。叶县明代县衙一条街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06年,叶县昆阳镇服从叶县城区统一规划和建设,先后完成了闸北西路、工厂街、东西马道、商业一条街、永安路、明亮街、前进西街、自由路等十余条街道的美化亮化工作。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00年来,昆阳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统揽工作全局,做好私营经济发展这篇文章。该镇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鼓励外资投资公用设施、道路、市场开发及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域,努力发展地方经济。截止2003年,该镇已发展各类企业2005家,其中刘家皮鞋、万通三轮车厂、南关塑料制线厂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600万元,入库税金650万元。
2006年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掀非公有制经济建设新高潮,累计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9.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50.7%。全镇新上30万元以上项目68个,占计划的400%,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20个;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个数发展到4448家,同2005年相比净增554家,从业人员发展到17223人,净增安置人员1500人;非公有制经济入库税金2596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8%;实现财政收入1079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423元。[10]
文化教育事业
2003年,该镇有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8所,卫生院7个,在校学生11448人,教师6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5。7个文化大院,13个文明小区,县级文明单位13个,市级文明单位5个,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