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美术运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者:高名潞等著

ISBN:10位[7563370668]13位[978756337066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280.00元

内容提要'85美术运动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前卫艺术运动,对过去二十年的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热持续升温,今年以来各种回顾和反思85美术运动的展览、研讨令人目不暇接。高名潞选择用历史学家的态度对待当代艺术,力争让85美术运动的亲历者和大量资料客观地讲述当代艺术史,在创造历史的同时记录历史,摒弃“大师史”或“佳作史”,描摹为数甚众的艺术平民,完成“85美术运动考古”,既突出重要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和创作,也要突出群体,这才是85运动的精神。1985~1990年,这一后来被称作“’85新潮”的时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和文化转型的开始,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作高潮和重要转折点,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和艺术家纷纷涌现,从此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艺术的走向和格局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关系。

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把这次前卫运动推向了高潮,展出了“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王广义“打着黑格子的毛泽东画像”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由此奠定了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艺术评论家周彦回忆说,中国美术馆是当时“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当代艺术如此叛逆肯定很难进入,“我们与文联、文化部进行了多次沟通”。

作为意义非凡的“’89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评论家王明贤回忆说,“资金筹备很艰难,赞助非常难找”,经过高名潞等人的奔波,他们找到了《读书》《美术》等刊物和协会的支持,同意承办展览。作家冯骥才听说正在酝酿的展览时,“非常感动”,他任主编的天津文联《文学自由谈》刊物提供了不少资助。

北京商人宋伟也是这个展览的主要资助人。“此前举办的‘人体艺术展’很轰动,排队买票的人很多,一些赞助人也认为这次‘不一样’的展览是赚钱的机会”,王明贤说,“当时艺术家特别困难,画能卖几百块钱就不错了。”

费大为回忆说,有位艺术家借了5000元去参展,他的月工资是50元。“现在还会有人借工资的100倍去追求艺术吗?”

所谓“’85”新潮1985年之前,艺术与政治“关系暧昧”,但随着更多艺术家从美院毕业,踏出国门,在当时极力推动开放的大背景下,“鼻子十分敏感”的中国艺术家开始“冲破社会现实主义几十年的束缚,重塑自身的艺术”,费大为说。

他说,另外一个“’85”运动的“导火线”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这是当时有史以来国内最大的美展,“这是一个开放的标志,批判‘文革’的极左思潮,要回到‘文革’以前去”,但年轻一代说他们“不要回头”,他们要展示自己的东西,于是艺术界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作品风格的变化在艺术家方力钧的画中有明显体现,他最早如很多画家一样“在农村画农民”,很现实主义去地反映,然而“’85”时,他作品中的农民脸部抽象、夸张甚至狰狞。其代表作《呐喊》中描绘的打着哈欠的“光头”于1993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封面。分析人士认为,方力钧作品中的图像之于西方社会,代表着刚刚冲破禁忌的中国。

编辑推荐艺术批评家高名潞主编的《’85美术运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厚厚两卷本包括《80年代的人文前卫》和《历史资料汇编》,一本是历史论述,一本是资料汇编,艺术家张晓纲说这是他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全面的关于85美术运动的书,足以“延长其功力,长存其精神”。

目录'85美术运动VOL01

修订版序高名潞

初版序高名潞

导论作为一般历史学的当代美术史

第一节历史的意义

第二节历史学的标准

第一章新时期美术概观(1976—1984)

第一节人的觉醒

第二节艺术——“真、善、美”的复归

第三节“文革”后的理论批评(1979—1984)

第四节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反精神污染”和“第六届全国美展”

第二章面对’85前卫思潮的冲击:80年代的学院艺术和传统艺术

第一节从“唯美”到“新学院主义”

第二节观念更新:学院中的新一代艺术家

第三节“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李小山的《我见》

第四节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第五节传统的应战

第三章理性之潮

第一节人文理性、本体理性和思维理性

第二节北方艺术群体

第三节从“江苏大型现代艺术展”到“红色·旅”

第四节“’85新空间”展览与“池社”

第五节非群体性的上海美术角

第六节浙江“红黑白展览”与“红色幽默”

第七节谷文达等个体美术家

第八节其他具有理性倾向的群体

第四章生命之流

第一节生命本体、自然意识与宗教情感

第二节从“云南、上海新具像”到“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第三节“十一月画展”和京津新潮美术

第四节江苏“新野性画派”、“徐州现代艺术展”及深圳“零展”

第五节西北的群体与画家

第六节西南的群体与画家

第七节中原与各地的群体和画家

第五章超越与回归——后’85的新潮美术

第一节珠海会议——对’85美术运动的第一次检阅

第二节“厦门达达”系列艺术活动

第三节行为参与和作为文化活动的艺术

第四节湖南“0艺术集团”与“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

第五节湖北青年美术节

第六章80年代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中国建筑的现代性理想

第二节现代环境艺术观念的兴起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第四节建筑民族形式的光环

第七章现代美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之景观

第二节新文化价值与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与新文化价值

第四节文化选择与语言形态

第五节80年代的美术报刊

中国当代美术编年纪事:1977—1989

外国人译名对照表

初版跋

初版编后记

'85美术运动VOL02

序高名潞

第一章“文革”后自发的画会和展览

新春画会

无名画会

星星画会

十二人画展

北京油画研究会

第二章’85美术运动的总结和检阅

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

’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学术研讨会(珠海会议)

第三章理性之潮

北方艺术群体

江苏青年艺术周与“红色·旅”

“’85新空间”与“池社”

非群体的上海美术

吴山专与“红色幽默”

谷文达及其他个体艺术家

其他具有理性倾向的群体

第四章生命之流

“新具像”到“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十一月画展”与京津新潮艺术

“新野性主义”画派和“南京人”

徐州现代艺术展

深圳“零展”

西北的群体

西南其他群体

中原各地的群体

湖南群体

湖北群体

第五章观念与行为及“反艺术”活动

厦门达达

行为、观念和“反艺术”活动

第六章《当代新潮美术》电视专题片剧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