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是于1960年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而成。她的前身是建院于1906年的上海四明医院,是一所沪上的百年老院,位列上海十大综合医院之一。
获得荣誉
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1984—2006年十二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1998年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规范服务、行风建设“红旗单位”称号;1999年荣获卫生部“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04年第三次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医院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中医医院。
规模医院拥有东西二部,核定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320张。西部位于普安路185号,毗邻淮海公园,占地28亩。东部于2005年4月23日正式启用,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张衡路528号,投资6亿元,占地160亩,是融现代建筑与传统特色为一体的园林式医院。2006年全院门急诊人次为123万左右,出院病人数为2.1万左右,平均住院天数16天,病床使用率95%以上。
成立于2001年的曙光医院集团已实现核心医院与集团成员医院之间的双赢发展局面,曙光的品牌不断提升。集团目前有9个成员单位,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医疗机构。性质覆盖盈利性与非盈利性、治疗型与康复型,区域涉及上海市郊、浙江等地。海外市场也在近年得到了拓展。
科室建设医院中医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现有中医肝病科、中医肾病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脾胃科、中医急诊科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并拥有全国中药制剂剂型改革研究中心和国际标准的Ⅰ期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医院开设的70余个专病专科各具特色优势,独树一帜,享誉全国。近年来,医院还相继成立了“名医诊疗中心”、“传统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等,努力探索和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医院建立了ICU、RICU、SICU、EICU、CCU多个重症监护室,已开展了脑外、心胸外、肝胆外、脊柱外、髋关节、骨肿瘤等各类手术,并不断推出放射介入、心导管、ERCP等新技术、新项目,已具备了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医院成为上海市公共卫生防预体系六个重点单位之一、浦东地区三个急救中心之一。自2001年实施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以来,在上海市历年来的医疗质量考核中名列前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院质量监测中心和上海市中医质量监测中心也设在院内。
医疗设置医院医疗设施齐全,配备有飞利浦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GE 64排螺旋CT、16排螺旋CT、全数字X光摄片机、数字血管造影机、基因芯片扫描仪、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模块式生化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数字化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仪、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
医学优势医院现有职工总数15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84名,博士生导师26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11名,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109名。医院在人力资源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院拥有7名上海市名中医、23名曙光名中医、18名曙光高级中医师,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方面,形成了

“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曙光特色。
医院设有属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的研究所3个、临床研究室14个,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和一级实验室8个。自1995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107项,其中部级、国家级课题270项。医院从“六·五”起连续承担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的研究,其中“十·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医院获得科技成果奖150项,其中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8项,专利3项。
作为全国中医院校中最先成立的临床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临床基地,曙光临床医学院先后承担了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中医七年制临床专业硕士生,硕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及短期研修生、中医护理本专科生、夜大学等的课程教学、临床见习和实习任务。现有教研室16个,博士学位点5个,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每年承担1000人次以上的各类研究生、留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接受30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师和学生的进修、培训。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建设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的战略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百年历程曙光医院的前身始建于1906年,原宁波府属的奉化、慈溪等地在沪商人创设的同乡会性质的“四名公所”在上海八仙桥宁寿里几间旧房子开设的一家小型医院,是至今能追溯到的医院最初原型。1922年9月迁至当时法租界爱来格路建造新屋,并正式取名四明医院, 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1954年8月在其南侧兴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医医院—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1960年两院合并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曙光医院,成为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
作为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家附属医院,在筹建过程中,沪上众多名老中医商榷医院的命名,一致同意定名为“曙光医院”,喻意中医事业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将如凌晨的曙光,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旭日东升而辉煌光大。
重点学科介绍目前,曙光医院共有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中医专病专科、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5个中医医疗协作中心,设有全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和上海市中医医疗质控中心。医院拥有7名上海市名中医、24名曙光名中医、18名曙光高级中医师,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方面,形成了“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曙光特色。
中医肝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全国中医肝病医疗中心、上海市中医肝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肝病临床协作中心。科室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科特色。
中医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专科、上海市中医脾胃病临床协作中心。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道溃疡等。
中医骨伤科[1]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专科、上海市中医骨伤医疗协作中心。学科带头人是申城近代中医骨伤科世家“石氏伤科”的第三代传人,在治疗骨关节病和腰腿痛等方面建树卓越。科室融会中西,开辟了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症的新领地。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特色工程的内容之一,曙光医院石氏伤科中心于2006年5月30日正式揭幕,中心充分发挥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整体优势,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石氏伤科理论和特色诊疗技术,运用中医药内治与外治结合、手法与针灸结合、医生治疗与患者练功结合,形成了明显的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肾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肾病)、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 、 上海市中医肾病医疗协作中心。以培补脾肾、扶正泄浊法治疗尿毒症,有效率达90%。几代人齐心协力,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性血尿、尿毒症等的治疗上独树一帜。
中医急诊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全国中医急诊医疗协作中心。开创了中医治疗急重症的一代先河,妙手回春,改变了“中医慢郎中”的形象。
肛肠科是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科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肛肠疾病,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众多国内外患者慕名前来,求医问药。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诊疗中心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综合了我院胸心外科和心内科的中西医诊疗力量,建立起“中西医合璧、内外科联手,防治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全方位治疗体系。
医院为方便病人就诊,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打破传统分科建制,整合内分泌科、中医外科、眼科等科室组成糖尿病诊疗的综合学科。临床治疗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外治结合;主攻方向包括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
中医针灸科是医院的特色科室,同时是WHO传统医学培训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科室。曙光医院建院之初便设有针灸科,曾拥有杨永璇、陆瘦燕等一代针灸名师临床应诊。同时科室开展针刺麻醉工作,在针刺麻醉、针刺复合小剂量药物麻醉下开展心胸外科、脑外科、妇科、腔镜手术方面开展临床研究工作。
为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医院于2005年成立了传统中医诊疗学科。该学科聘请了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颜德馨等中医老前辈为常年技术顾问,由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诊疗技术过硬的名老中医为学科带头人,并由酷爱中医并学有所成的中青年专家为业务技术骨干。是医院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中医窗口,又是培养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和带教外国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基地。
此外,曙光的甲状腺专科、中医妇科等70余个专病专科各具特色优势,独树一帜,为全国所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