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信息作者: (美)费里斯著,徐慧玲译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 280000
页数: 297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0441043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我实现/励志 >> 人在职场
定价:¥38.00
编辑推荐无论你是辛劳的上班族,还是世界500强的CEO,本书都将改变你的人生!《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第1名,《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商业周刊》畅销书榜第1名。
告别朝九晚五,迈入新贵阶层。新人生,新方案。
MORE!更多评论,更多精彩!
你的世界是平的!某一天,当你自己、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你一定会回想起买下此书的这个时刻。
在全球化3.0时代,移动通信和网络空间给人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每周工作4小时,不再是痴人说梦。一场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正在发生。“工作狂”和“过劳死”将成为过去。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并在高效率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创造力。
工作狂不是好员工!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周都拥有同样的7天。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内容简介一本全新的职场励志书,一本正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畅销书。《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第1名,《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无论你是辛劳的上班族,还是世界500强的CEO,本书都将改变你的人生。如果说《世界是平的》是全球化3.0时代的政府版和企业版,那么《每周工作4小时》就是全球化3.0个人版。在全球化3.0时代,谁将每周工作4小时?在战场一般的职场,怎样学会每周工作4小时?答案尽在书中。本书作者蒂莫西•费里斯,全球化3.0时代新新人类代言人,“每周工作4小时”观念的首创者和成功实践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客座讲师。
作者简介蒂莫西·城斯(Tim,昵称:蒂姆),30岁。全球化3.0时代新新人类代言人,“每周工作4小时”观念的首创者和成功实践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食业管理客座讲师。Google、PayPal等创意公司的受邀演讲人。在全球范围内分身为企业家、作家、演员、武者和舞者。能说六门外语:中文、韩文、日文、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人学期间开始创业。曾留学并漫游中国。现通过远程工作,经营一家营养品跨国公司。曾获中国散打全美冠军,保持一项探戈舞吉尼斯世界记录。旅居世界各地,四海为家。《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旅行者》《商业周刊》《马克西姆》、NBC、CNN等媒体都对他作过特别报道。
目录写在前面
给心存疑虑的读者
我的一段故事&你需要这本书的原因
我的“劣迹”年表
第一步:D——定位
警告和对照:一夜挥霍百万美元?
改变规则的规则:流行皆为误区
躲避攻击:战胜恐惧,不再麻木
系统重启:非理陛和不模糊
第二步:E——精简
时间管理的终结:幻想与意大利人
低信息食谱: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
阻止干扰:拒绝的艺术
第三步:A——自控
外包生活:去除冗余,尝试利用“地域差价/汇率差异”
收入自控Ⅰ:寻找缪斯
收入自控Ⅱ:测试缪斯
收入自控Ⅲ:缺席管理
第四步:L——解放
“失踪”:如何逃离办公室
无可救药:辞职
迷你退休:拥抱移动生活
填补空虚:缩减工作,丰富生活
新贵常犯的13大错误
最后一章:一封必读的电子邮件
参考读物:几个重要的方面
补充章节
致谢辞
索引
媒体评论只要按Tim说的做,就能过上百万富翁的生活。
——Albert Pope(USS国际总部衍生贸易专家)
重建生活——生活,并不全是工作。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财经类畅销书榜评语)
“懒人”的找乐和获利指南。
——Mark Lasswell(《华尔街日报》署名书评)
本书写得恰逢其时,这种“移动生活”宣言来得太迟,而Tim正是最理想的发言人。
——Jack Canfield(励志类畅销书《心灵鸡汤》合著者)
本书对那些富于冒险精神、想充分体验生活的人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在你付出更多代价之前,买它,读它!
——John Lusk(微软全球总部集团产品经理)
如果你不想在20年或者30年以后,而就在现在实现你的梦想,那么现在就买这本书吧!
——Laura Roden(硅谷创业起步企业家联盟主席)
Tim的书让你有勇气去整理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你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重要却被忽略的问题:你到底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Rolf Potts(雅虎旅游专栏作家)
工作狂的终结者 周周 新京报
每周工作4小时!对于全球普遍实行的每周40小时工时制,这话听来真是惊世骇俗,然而这个昵称叫蒂莫西的人做到了,他还访谈了很多跟他一样“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也做到了。那么,他们赚的钱够不够花呢?看看蒂莫西的人生转折就知道了:从每天工作14小时年薪4万美元变成每周工作4小时月薪4万美元。
蒂莫西在《每周工作4小时》中宣称:“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周都拥有同样的7天。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在全球化3.0时代,工作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更多地以“信息狂”的形象出现。世界在小小的屏幕上瞬息万变,有人为了抓住这万变的瞬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正如《伊托邦》一书所揭示的,高速通信链接、智能场所和越来越必不可少的软件所组成的全球性结构,将决定新的城市组织的几大特征:生活/工作一体化公寓,24小时社区……即使在发展中的中国,SOHO(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的概念也已因成功的房地产开发而深入人心。
在家办公,或者以办公室为家,方便是方便了,但避免不了这样的后果:工作侵吞生活。巧合的是,与《伊托邦》中“生活/工作一体化”概念相对照,《每周工作4小时》提出了“生活—工作方程式”。通观全书,也许可以拿蒂莫西已经用到极致的“80/20法则”来总结:80%的生活只需要20%的工作。
怎样解好人生这道方程式?蒂莫西在书中分四步———定位、精简、自控、解放,“步步为赢”地教你。在“第一步———定位”中,蒂莫西甚至从词汇入手来纠正人们的旧观念:“快乐的反义词是什么?悲伤?不是。……爱的反义词应该是冷漠,快乐的反义词应该是———这才是关键———无趣。”他还进一步辨析了“快乐”:“激情是快乐更合适的同义词,它正是你应该努力追逐的东西。它是治愈一切的良方。当朋友建议你跟着自己的‘热情’或者‘感觉’走的时候,我想他们实际上指的就是同一个简单的概念:激情。”
“什么让我富于激情?”蒂莫西最终用这个问题取代了“我想要什么”或者“我的目标是什么”甚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富于激情地度过“有涯之生”,追求人生的品质和趣味,这就是蒂莫西的人生哲学。他用这种哲学终结了“工作狂”,也终结了“过劳死”。
书摘警告和对照:一夜挥霍百万美元?
就像我们说自己“发烧”实际上却被“发烧”所控制一样,这些声称自己“富有”的人实际上是被“富有”所支配的。——塞内加(Seneca,前4-后65,古罗马悲剧家)
我也记得那些看上去富有实际上却极其匮乏的人。他们积攒了大量无用之物,却不懂得如何去利用,也不懂得如何舍弃,最终将自己陷入金银的桎梏之中。——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
引子:(美国中央时区)凌晨1:00,拉斯维加斯3万英尺高空
他的朋友们已醉得舌头打卷,坠入梦乡。头等舱里只有我们两个了。
他伸出手来跟我握手,介绍他自己。当他的手进入我眼帘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超级——如同华纳超级巨星一般——巨大的钻戒。
马克是个遵纪守法的富商。他曾先后经营着南卡罗来纳州的几乎所有的加油站、便利店和赌场。他带着一丝微笑说,每去一次赌城,他和他的周末玩伴兼战友们每个人平均要输掉50万~100万美元。真是有意思。
当我们谈到我的旅游经历时,他立即从座位上端坐起来。不过,我对他令人吃惊的赚钱方式更感兴趣一些。
“那么,所有这些生意里,你最喜欢哪一样?”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样也不喜欢。”
他解释道,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生活演变成一连串无聊的战利品——他一直非常幸运——昂贵的轿车以及其他毫无意义的吹嘘资本。马克只是众多活死人之一。
其实,人生不该如此。
苹果和橘子:比较
区别是什么呢?拥有多种选择机会的“新贵”(以下简写为NR),与处处节省把一切留到最后却发现最好的人生已逝的“延期生活者”(Deferrers,以下简写为D),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新贵和普通大众的目标不同,而这种不同的目标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思考层次和生活哲学。
注意,在以下描述中,尽管想要达到的目标乍看上去很相似,但措辞上的细微差别将导致所采取的必要行动的巨大差异。这些描述并不仅限于企业的拥有者。我稍后会做出解释,这些甚至更适用于企业的员工。
D:为自己工作。
NR:让别人为自己工作。
D:当自己想工作的时候工作。
NR:不为工作而工作,花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最小有效工作量minimum effective load)。
D:尽早退休或者年轻时就退休。
NR:定期分配一生的休整期和冒险期(即迷你退休)。意识到完全的休息并不是目标,做令人兴奋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目标。
D:买自己想要的一切。
NR: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切。如果中间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和手段,那么照样使用,但记住,它们不过是达到最终目标的途径甚或意外收获,而不是重点。
D:想当老板不再做员工,成为掌权者。
NR:既不当老板也不做员工,只做拥有者。就好比拥有一辆火车并雇请别人来确保火车的按时运营。
D:赚很多钱。
NR:赚很多钱,但是要有具体的缘由和明确的目的,也要有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一定要明白,你是为了什么而工作。
D:拥有更多。
NR:拥有更好:更好的品质而非更多的数量。拥有大量资金储备,但同时意识到:大多数物质需求只是为了在不紧要的事物上消磨时间提供一个借口罢了,包括买东西和准备买东西。你曾经为了一辆崭新的英菲尼迪跑车花两周时间跟代理商谈判从而得到1万美金的折扣?太了不起了。你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吗,你是否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还是只不过每天翻几下报纸、敲几下键盘、周末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
D:获取巨大的利益,无论是股票上市、买进还是撤资,或者其他什么利益。
NR:目标宏远但是确保每天稳定的进账:现金流动第一,日进斗金其次。
D:从不喜欢的事情中解脱出来。
NR:除了从不喜欢的事情中解脱出来,还要有追逐梦想的自由和决心,不再为了工作而工作。经年累月的重复劳动之后,你需要经常努力挖掘自己的激情,重新调整自己的梦想,重拾淡去的昔日爱好。不是简单地拒绝那些令你空虚的负面事务,而是去追求并体验世界上最好的事情。
如果搭错车,请立即下车
首要原则是不要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理查德·P·费曼(Richard P.Feynman,1918—1988,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钱赚够了就收手。不要像旅鼠一样无方向。肓目地追求金钱是愚蠢的举动。
我曾包下私人飞机翱翔在安第斯山脉的上空,曾在世界一流的滑雪跑道上尽情享受世界上最棒的葡萄酒,也曾懒洋洋地躺在私人别墅的巨型游泳池里,过着国王一般奢侈的生活。有一个我很少提及的小秘密:所有这些都比美国的房租还便宜。如果能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你的钱将自动升值3~10倍。
这和货币汇率无关。拥有很多的金钱和能够像百万富翁一样真正享受生活根本就是两回事。
生活中你所控制的“W”的数目决定着你手头金钱实际价值的增长: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和谁(Whom)一起做。我称之为“自由的增效器”(freedom multiplier)。
以此为标准,每周工作80小时、每年获利50万美元的投资银行家还不如每周工作20小时、年收入4万美元的当员工的新贵,而且新贵们对生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还享有完全的自主权。计算一下这些数字并比较一下两者收入带来的不同生活方式时,我们就会发现,前者的50万也许还比不上后者的4万,反过来,后者的4万也许胜过前者的50万。
拥有选择机会——具备选择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本书就是阐述如何发现和如何付出最小的努力和代价来创造这些选择机会。尽管让人感觉荒谬,但是它就是发生了。你可以用现有一半的工作量赚取更多的钱——多得多的钱。
那么,谁是新贵呢?
是这样的员工:他经过重新安排工作日程并通过远程工作协议,在10%的工作时问内达到90%的工作成效,从而能够抽出时间练习越野滑雪,还能够每月有两周时间开车陪家人旅行。
是这样的企业老板:他懂得放弃让他获利最少的客户和项目,懂得外包整个业务运营,懂得游走世界各地搜集稀有珍宝,同时,还在网上远程工作,发布自己的工作指示。
是这样的学生:他愿意选择冒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建立一项网络在线视频租赁服务,每月从高清电视(HDTV)爱好者的小市场中赚得5000美元的收入。这份每周2小时的兼职却能让他全职地去做一个动物权利保护活动的组织者。
选择是无限的,但是每一种选择都始于相同的第一步:抛弃成见。
为了做到这些,你需要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来重新定位。无论是转换职责,还是抛弃所有关于“成功”的旧观念,我们都需要改变规则。
改变规则的规则:流行皆为误区
我给不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成功法则,但我能告诉你一个失败法则:永远在尽力取悦所有的人。——赫伯特·贝亚德·斯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1882—1958,美国编辑和新闻记者,首位普利策奖获得者)
流行皆为误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爱尔兰戏剧家和小说家)
引子:掌控游戏而不仅仅是玩游戏
1999年,我刚辞去第二份没有成就感的丁作,正大吃花生酱三明治让自己开心起来。这时候,我赢得了全美中国式散打比赛的金牌。
这可不是因为我擅长拳打脚踢。老天爷可没这么好。我只是被别人激将而参加了比赛,而且只准备了4周,感觉还是有点冒险。另外,我的脑袋非常大,大得像一只西瓜——是别人很好的攻击目标。
我赢,是因为我研读了比赛规则并找到了其中的两条漏洞:
1.赛前一天称体重:用我现在教给优秀举重运动员的脱水技术,我在18小时内减掉28磅,称得165磅,马上补水恢复到193磅。要想击败比自己高三个重量级别的选手太困难了。我可怜的对手们。
2.规则条文中还有一个窍门:如果一方在一个回合中跌落散打台3次,他的对手则自动获胜。我决定使用这个窍门作为我惟一的技术,就是想尽办法把对手推下台去。可以想像得到,这一举动让当值的中国裁判显得非常无奈。
结果呢?我以技术性击倒对手赢得了所有的比赛,然后就带着全美冠军奖牌回家了,这可是99%的具有5~10年经验的选手都无法做到的事。
挑战现状VS.保持愚蠢
大多数人用腿走路。难道为了与众不同我要用手走路吗,为了与众不同我要内裤外穿吗?不,不是这样。其实迄今为止,我也用腿走路,我也把皮带束在里面。它不松我是不会去整理的。
只有在带来更大效率和乐趣的情况下,与众不同才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每一个人都以同一个方法来看待和解决同一个问题,而结果总是让人不满意,这时,我们该问自己,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做?不要总是遵循错误的模式。方法错误,本事再大也没用。
当我踏出校门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销售数据存储器时,我就注意到:大多数打给潜在客户的推销电话都找不到当事人接听,原因只有一个:看门人式的秘书。比如,我只在早上8:00—8:30和下午6:00—6:30的时间段打电话过去,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就能够避开接听电话的秘书而直接与客户预约会面,而公司里的高级销售主管则是从早上9:00上班开始一直打电话直到下午5:00下班,他们所预约的会面次数仅为我的一半。换言之,我仅用了1/8的工作时间就达到了2倍的工作效果。
从日本到摩纳哥,从环游世界的单身妈妈到拥有百万家产的赛车手,所有的成功新贵的基本准则都惊人的一致,同时,又与其他人群的基本准则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是这些异类者的规则,阅读时请大家谨记在心。
1.退休是预防出现最坏情况的保险。
退休计划就像人寿保险,它只是预防出现最坏情况的一个保障而已:这时,身体已无力工作,你需要借助储蓄生存下去。
以退休为目标,或者把退休当成终极回报,都是错误的,有以下三条有力的理由:
a.退休就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你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这种人一开始就失去成功的希望了——这样的牺牲完全不值得。
b.大多数人的退休生活甚至都不可能永远保持温饱水平。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退休生活平均有二三十年之久,而通货膨胀则导致购买力每年平均要下降2%~4%——即使是100万,价值也会大大缩水。原先的预算根本不够。期盼已久的黄金岁月变成了中低阶层生活的回味。这可是一个亦悲亦喜的结局。
c.如果原先的储备够用,那表明你是一台雄心勃勃、勤奋肯干的机器。假如情况是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退休一个星期,你就会感到无聊透顶、闲得发谎。极有可能你会去找一个新工作或者开一家新公司。如果这样,你等了一辈子的退休不就失去了意义吗?
我并不是说不要去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我已经为了我的401K计划(美国一种养老金计划。——译注)和个人退休账户,从个人纳税计划中抽存了很多——但是我不会把退休当作自己的目标。
2.兴趣和精力有高潮和低谷的周期变化。
假如我给你1000万美元要求你连续15年每天工作24小时然后退休,你会接受吗?当然不会——因为你做不到。这是无法承受的,正如大家经常描述的职业生涯:每天超过8个小时做同样事情的结果,要么就是崩溃,要么就是赚够了钱后就此彻底停止工作。
我那些30岁左右的朋友们,怎么个个看上去都有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或者著名女星琼·瑞佛丝的影子呢?太可怕了——每天3杯法布奇诺咖啡和难以承受的工作量,导致过早的衰老。
我们的生存需要将工作和休息交替着进行,更别说我们还需要自我发展了。能力、兴趣和心智的忍耐力都有各自的周期,有高潮也有低谷。我们的计划也应该随之调整。
新贵的目标是把“迷你退休”分配到整个一生,而不是愚蠢地把休息和享乐一再延迟统统放到退休以后。只在身体机能处于最高效的时候工作,生活才会更充实和愉悦。制作蛋糕,并享用蛋糕。就是这样。
目前,我的个人目标是,每两个月的工作之后,就有一个月的海外生活或者一个月的强化学习(探戈、搏击,什么都行)。
3.少做并不意味着懒惰。
少做些无意义的工作,就能够集中精力做对个人而言更重要的事情,这并不是懒惰。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好像不太能接受,因为我们的文化更重视个人牺牲而不是个人的产出能力。
很少有人会去(或者有能力去)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继而及时评测出自己的贡献。更多的工作时间,就意味着更多的自我价值,意味着来自上司和周围同事的支持和肯定。可是,新贵花很少的时间呆在办公室里,却能够比十几个非新贵取得更有意义的成果。
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懒惰”——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让客观环境或其他人决定自己的生活,或者积累着财富,却像走过办公室窗户的路人一样走过自己的人生。银行存款的数额并不能说明什么,花在处理无关紧要的邮件和琐事上的工作时间也不能说明什么。
关键是高效,而不是忙碌。
4.刻意安排的时间永远都不准确。
我曾经问妈妈她是如何决定什么时候要第一个小孩,就是幼时的我。妈妈的回答很简单:“我们当时想要,而且认为没有理由去拖延。生小孩这种事情是刻意安排不了的。”于是,就有了我。
对于所有的重大事情,刻意的安排通常会搞砸。等待一个好时机辞职?但是,正如星空中所有的星星不可能排成一列,人生路上的红绿灯也不可能同时变绿。万事万物不会都和你做对,当然也不会都顺你的意。各种环境条件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总有那么一天”,这个借口会像疾病一样,将你的梦想和你一起带人坟墓。不断地权衡利弊也没有意义。如果这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最终”你会这么做,那么现在就做吧,边做边调整。
5.寻求宽恕,而不是寻求许可。
如果事情并不至于毁掉你周围的一切,那么就试着去做,然后证明它是正确的。人们——无论是父母、伴侣还是老板——情感和本能上也许会拒绝,但是事后,他们会学着慢慢接受。如果事情造成的损失不太大或者有可能弥补,就不要给别人说不的机会。大多数人习惯在你动手做之前就来劝阻,但是一旦你开始做了,他们的阻挠就变得犹豫了。要学会做一个麻烦制造者,真正搞砸的时候也要学会说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