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现为第八届省级文明单位。学校占地12.7万平方米。作为省红旗绿化单位、厦门市绿色学校的厦门一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布局合理、规划科学。掩映于绿树丛中的教学楼、办公楼、化学楼、物理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等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塑胶跑道和培植草皮的运动场气势恢弘而典雅,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和令人向往、羡慕的理想校园。新校区总建筑面积94700平方米,按60个教学班的规模建设,总投资3亿元,共分成教学区、实验区、信息中心区、行政办公及学术教研区、文体区、艺术区和奥赛中心区等七大功能区。
历史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创建于1906年,当时称厦门中学堂。厦门中学堂前身是玉屏书院,建于1751年,是厦门最早的中学。1912年改名思明中学。1917年春收归省立,称省立十三中。1929年改称省立厦门中学(简称省中)。1937年秋停办,1946年9月复办,厦门市立中学(简称市中),创立于1946年3月。解放后,国家接管了这两所学校。1951年2月省中和市中合并,称厦门第一中学。1953年定为省重点中学。并选定厦门市区东部白鹤岭南坡建筑新校舍。
简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55名,其中特级教师10名,高级教师102名。省市优秀青年教师37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3人,硕士研究生17人。特别是全国模范教师曾国寿荣获英特尔国际杰出教师奖第一名,他所带的学生连续2次荣获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集体大奖。学校现有高、初中部共6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多人。
“勤、毅、诚、敏”是学校的校训,“创新、务实、团结、奋进”是学校的校风。学校遵照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办学特色日益鲜明。与厦门火炬学校合作,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验;与北师大海沧附校合作,携手创新;与市青少年宫合作,探索大艺术教育;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少年新闻学院厦门分院;与市体校合作,开设游泳课、形体课;创建全省第一家校园学生电视台。成功举办了全国数学奥赛冬令营。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该校是全国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基地校,该项目在全省仅福州一中和该校有资格参与。
办学理念《大学》记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足见人文教育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人文教育、创新教育乃立国之本。它催人奋进,升华精神境界;它活跃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它斯事体大,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体气质。
因此,我校坚持“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全部成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综合型一流人才、创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长型一流人才。
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大写的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落后的教育理念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对德育置若惘然,即便学生进入大学,终将因不会做人、不善合作,不能胜任工作而被社会淘汰。在“人文”理念的指引下,培养 “懂艺术、会运动,象英挺绅士,似窈窕淑女”的社会精英,始终是厦门一中的不懈追求。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礼貌教育为重点的人文教育。
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健康高雅的人。只有学习的中学时光是黯淡无光的,一中人不仅在学校学到了知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更使一中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都有一项艺术特长”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校本体育课程的显著特色,全校100%的学生参与文体活动, 80%以上的学生掌握一项文体专长。
厦门一中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潜力的人。落后的中学教育将学生送进大学即万事大吉,仅将目光停留在大学门口。一中人秉承“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以“厦门一中没有稳定的高升学率、学科竞赛成绩是不行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为追求,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提出“你有多大的本领,学校就为你搭建多大的舞台”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成长平台。学校既考虑今天让你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更考虑明天你考入大学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善学创新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是成才的必经之路,必要的学习负担必不可少,但不是以“地毯式”“题海式”的轰炸为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捷报频传”。学校将“有效”作为一中的取胜法宝,强调学校有效管理,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以提高效率来获得教学成功。“一流名校造就一流名师,一流名师发展一流名校”,在教学实践中,一中名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有所创新,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会做人、知感恩、懂礼貌、求真知、善学习、强体能、爱艺术”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中学子,怀着 “一中人站着是‘1’,躺下也是‘一’,永远第一”的独有气魄,把“有效”作为成功法宝,凭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朝着远大的理想目标,以稳健的步伐从一中迈向成功!
校歌

厦门一中校歌 简谱/歌词 作词:卢梓省 作曲:袁荣昌
我们在万石岩攀登
我们在深田里播种
汲取源泉 探索奥秘
追求真理 实践人生
严谨求实 团结奋进
勤劳勇敢 桃李芬芳
严谨求实 团结奋进
尊师重教 情深意长
收获来自耕耘
拼搏定会成功
收获来自耕耘
拼搏定会成功
定会成功!
历年高考成绩优秀的高考、中考成绩是厦门一中办学的突出亮点。学校近年高考成绩均居省、市前列,各批次录取率、录取人数、平均分等多项指标多次获全市第一,有近百位厦门一中学子进入清华、北大深造,其中2003年该校有14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创省纪录,清华大学为此专门发来喜报。该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在厦门市中学生已获的6块国际奖牌中,有5块为学校学子所获,其中该校学生洪毅颖所获化学竞赛国际金牌是厦门市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第一块国际奖牌。我校是厦门市唯一承办过全国奥赛决赛的学校,全国中学生计算机学科竞赛和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都曾在我校举行。
2009年我校高考本一上线率达71.8%(其中理工73.6%文史70.3%)本二上线率达96.9%!本三上线率达99.8%!另外我校理工类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一!投档分全省前61名中我校10名,占全省1/6之多!
历任校长校名
时间
职务
姓名(任职年限)
厦门中学堂
1906-1912
监督
周殿修(1906-1909)
监督
黄必成(1909-1912)
思明中学
1912-1917
校长
王人骥(1912-1917)
省立第十三中学
1917-1929
校长
黄 琬(1917-1926)
校务委员会
杨展伦、杨山光、吕炳水
张伯炘、李伯端(1926-1928)
校长
杨展伦(1928)
校长
林荫南(1929)
校长
李增扬(1930)
省立厦门中学
1929-1938
校长
庄奎章(1931-1937)
校长
王启伟(1937-1938)
省立厦门中学
1946-1951
校长
崔钟英(1946-1947)
校长
苏克惠(1947-1949)
校务委员会主任
郭碧海(1949-1950)
校长
许 曼(1950-1951)
书记
王其扬(1949-1950)
书记
高维真(1950-1951)
厦门市立中学
1946-1951
校长
吕仲驹(1946-1949)
校长
石益谦(1949-1950)
校长
苏 节(1950-1951)
副校长
赵家鼎(1950-1951)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1951.2-
校长
傅秋元(1951-1952)
校长、书记
周乔林(1953-1956)
校长、书记
王毅林(1957-1973)
副校长
苏珍辉(1954-1955)
副校长
陈贤禄(1955-1972)
副校长、副书记
袁连寿(1955-1963)
革委会主任、书记
张琛林(1969-1971工宣队)
革委会主任、书记
郭玛保(1971-1972工宣队)
革委会主任、书记
崔胜先(1972-1973)
革委会主任
张克莱(1973-1975)
革委会主任
李永裕(1975-1978)
校长
李永裕(1978-1979)
革委会第一副主任
王志成(1968-1978群众代表)
革委会副主任
王季节(1969-1978群众代表)
副书记
王季节(1978-1981)
书记
郭赞锷(1973-1985)
副书记
何锁宝(1969-1976)
副书记
孙玉亭(1972-1973)
副书记
黄丹岩(1973-1980)
校长
郑克成(1979-1982)
副校长
黄种祥(1978-1982)
代理校长
黄种祥(1982-1984)
副校长
陈大成(1981-1989)
校长
黄种祥(1984-1985)
书记
黄种祥(1985-1988)
校长、书记
黄种祥(1988-1995)
校长
黄守忠(1985-1988)
校长、书记
吴章薄(1995-2002)
副校长
陈大成(1981-1989)
副校长
张定安(1984-1986)
副校长
杨炳炎(1986-1989)
副校长
林安怀(1986- 2002)
副书记
刘琦(1990.1-1990.8)
副校长
刘琦(1990-1997)
副校长
叶水湖(1994-1995)
副书记
黄惠琳(1981-1982)
副书记
陈燕玲(1984-1991)
副书记
谢忠义(1990-2001)
副校长
苏宜尹(1999-2006)
校长助理
陈珍(2000-2002)
校长
任勇(2002-2006)
校长
周君力(2006— )
[2]
知名校友郭跃华,七一届校友,世界乒坛名将,八次世界冠军获得者。
郑达真,七四届校友,曾创女子跳高1.93米亚洲记录。
杨鸣,七九届校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研室主任,著名青年钢琴家。
张作义,七九届校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反应堆热工设计与计算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博士生导师;美国核学会会员,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王亚勇,六二届校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家科学技术突出贡献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