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昊,1969年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个展:“个人实验水墨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1995);
“个人实验水墨画展”北京云峰画廊(1996);
Goedhuis Contemporury纽约(2005);
北京现在画廊(2005);
东京画廊,日本(2005)。
群展:“偏执”艺术展,北京(1998);
“北京—伦敦”当代艺术展,伦敦ICA艺术中心(1999);
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
“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展”,天津(1999);
“酚苯乙烯:当代艺术展”,北京(1999);
第五届里昂双年展(2000);
“中国当代艺术资料展”,亚洲美术馆,福冈(2000);
第七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1);
“生活在此时”,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2001);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
第二十五届圣保罗双年展(2002);
“关于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2003);
“身体·中国”,马赛当代艺术博物馆(2004);
釜山双年展(2004);
“着陆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首尔艺术中心(2005);
“Follow me中国当代艺术展”,森美术馆,东京(2005);
“墙”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华世纪坛美术馆(2005);
“麻将—SIGG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2005);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5)。
在卢昊的早期作品中,他用有机玻璃复制了一些北京的象征性建筑物,并将花、鸟、虫、鱼这些曾经作为传统艺术母题的动物,分别饲养在这些建筑模型中《花鸟虫鱼》,(1999年),以探讨诗意的栖居方式在当代社会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在《北京玩花筒》(2001年)中,他按照一定的比例复制了奇妙混合了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都市,以极其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亚洲国家都市化过程的实际景观。所有的这些作品中,都市化舞台的主角只是那些建筑,作为主体的人则处在一种缺席的状态之中。在本次展览中,卢昊的作品是一个巨大的铲车,它明显地是今日建造的象征。但与此同时,这样的作品也是提出思考的。对于这个“自主”的铲车而言,无论从起因和结果上讲,主体的人虽然在场,但是却实际上总是处于一种非决定性的状态之中。这未尝不是亚洲国家都市化奇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