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鸢尾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药名】青海鸢尾子

【汉语拼音】qing hai yuan wei z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qinghainica Y.T.Zhao

【归经】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驱虫

【科属分类】鸢尾科

【主治】肠痈;蛔、蛲虫病;食物中毒泻痢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山坡向阳的草地。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果壳及杂质,再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

【动植物形态】青海鸢尾 多年生密丛草本。植株基部存留折断的裂成毛发状的纤维叶鞘,棕褐色。根茎木质块状;须根绳索状,灰褐色。叶狭条形,长5-15cm,宽2-3mm,先端渐尖;无明显的中脉。花茎甚短,不伸出地面,基部常包有膜质鞘状叶;苞片3枚,对裼,披针形,长6-10cm,宽6-18mm,内含有1-2朵花;花蓝紫色或蓝色,花被管丝状,长达6cm,外花被裂片上部向外反折,内花被裂片长约3cm,直立;雄蕊长达2cm,花柱分枝顶端裂片狭被针状三角形;子房中间略粗。花期6-7月,果期7-8月。

【出处】《中华本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